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从佛教徒的殡葬仪式及其内容来看,大都立足于一个假设:人死后灵魂四处游**,无所依存。
当问起在死者枕畔点燃的线香为什么非得是一支而不能是两支时,人们会说死者的灵魂会被两缕青烟弄迷糊。
再问为什么要摆设牌位,人们会说是为了让灵魂栖身其中。
至于六文钱串、头陀袋、手套、脚套、手杖、草鞋等,据说是为亡魂走过“中有”
这段路途配备的行装。
葬礼上需要“引导僧”
出场,据说是为了给死者(亡灵)指点迷津。
尽管引导僧会大声催喊:“速去成佛,呵!”
可谁也不知道亡灵是否会成佛。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成佛,葬礼之后才举办一系列的追思佛事。
还有一些习俗,比如为驱除邪魔在死者胸前放一把短刀,或把屏风倒放在死者身旁……总之净是些匪夷所思的名堂。
现今的佛教葬礼仪式,与释迦牟尼和亲鸾的教义相去甚远。
严格说来,如今的佛教葬礼,内容上与泛灵论和以尸体崇拜为本质的原始宗教毫无二致,而仅仅在形式上采取了现代化的装潢。
时至今日,科学已经试图破解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但相信万物有灵的泛灵论几千年来在人们心中筑巢生根,毫无变化。
这只能说明在迷信和陋俗背后,隐藏着人们相信灵魂实际存在的“自我”
,而这个“自我”
,几千年来从未消失过。
当婆罗门教相信灵魂存在并主张轮回说时,释迦牟尼否定了“灵魂”
(自我)的存在,并以“无我”
为缘起,倡导新理论,这就是佛教的“无我缘起说”
。
(1) 亲鸾(1173—1262),净土真宗开宗祖师,八岁离别父母出家。
(若无明确说明,均为作者原注。
)
(2) 《叹异抄》,亲鸾的直系弟子唯圆著。
亲鸾殁后,世间关于亲鸾的教义异议横生。
弟子们决定记录下亲鸾生前说的话,集合成批驳异议遵循参照的小册子。
此书采用亲鸾与弟子唯圆问答的书体,代表了日本佛教思想的极致。
因为此书容易引起误解,被莲如封存在本愿寺的仓库底层,明治时代以后才广泛被知识分子们传阅,影响极广。
(3) 《般若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部把浩瀚的般若经压缩成二百六十个字,表达了般若皆空的精神的经典。
我们熟知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之语,即出于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