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峡谷中心”
首战告捷,如同在怒江的医疗版图上树立起一座坚实的灯塔。
求医的患者从四面八方涌来,不仅仅是先心病患儿,许多过去被耽搁的、复杂的成人心脏病患者也看到了希望。
中心那洁白的走廊里,开始充满忙碌而有序的脚步声、各地民族的方言、以及孩子们康复后的嬉笑声。
运营逐渐步入正轨。
在苏晚晴精心设计的运营模式下,中心实现了“高端技术,普惠价格”
。
大部分基础检查和常见病手术费用被控制在医保和当地民众可承受的范围内,而对于像那对孪生姐妹那样的极复杂、极高费用病例,则由“星火”
慈善基金、政府专项救助以及社会捐助共同兜底。
这套模式,确保了中心的可持续性,也坚守了普惠的初心。
张浩带来的岗巴骨干与本地招聘、州医院调派的医护人员,在经过初期的磨合后,开始形成战斗力。
阿邓医生已经能够独立处理一些简单的介入手术和术后管理,他的成长是“星火”
本土化战略最生动的体现。
陆青屿设计的信息系统高效运转,不仅联通了中心内部,还实现了与岗巴、滨海乃至瑞士ecdc的远程会诊通道。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有光的地方,尘埃便会显现。
第一个问题,源于资源的隐性争夺。
“峡谷中心”
的建立,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不仅吸引了患者,也吸引了周边县市,甚至州里其他医院的医疗资源。
一些原本能在县医院处理的普通内科或外科病人,也开始想方设法往中心挤,希望能得到“最好”
的医疗。
这无形中加剧了中心的负荷,也引发了一些兄弟医院微妙的情绪——“星火”
是否在虹吸本就不富裕的本地医疗资源?第二个问题,则更为尖锐——“技术依赖”
的苗头。
随着中心名声鹊起,一些本地年轻医生开始产生一种倾向:遇到稍微复杂点的病例,第一反应不是独立思考、查阅资料,而是直接上报,等待林默或张浩的“权威”
方案。
他们依赖于中心顶尖的设备和高年资医生的判断,自身钻研和攻坚的劲头反而有所松懈。
“林教授,这个病人您看……”
类似的请示,开始频繁出现在林默的办公室。
林默看着那份并不算太复杂的超声报告,眉头微蹙。
他意识到,在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的同时,如何避免扼杀本地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一个新课题。
第三个问题,则来自体系外的“蹭流量”
。
一家外省的、以营销见长的私立医院集团,派出了代表,辗转找到林默,提出了一个“合作”
方案:他们愿意投入巨资,将“峡谷中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