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一明清小说及民俗叙事中怪牛形象的外域印痕(第4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8]

后经天仙子提示,原来这个正是经常来听师父威灵仙说法的灵兽“麒麟羯”

后威灵仙赐给铁线草一根,穿入怪兽鼻孔中,与黄芪收服了麒麟羯,成为黄芪的坐骑:“上山下水,如同平地而行,黄芪坐在背上唯听耳边呼呼风响,行走如飞,顷刻之间已下了山。”

连同手中的大刀,这高大的异兽烘衬得黄芪如天神一般。

最后,牛形象,也常作为一个群发性想象中的一种,往往同其他动物意象并体。

如明代天启年间的小说写胡参谋自夸其宝剑来历,似乎这兵器的能量与其当初锻炼的出处、过程至为相关:“此宝变化多端,神通广大,是俺向游蒙阴遇孙膑先生所授”

,并解释:“历代神师圣相,皆是出有入无之圣贤,……孰谓孙膑先生不在人世耶?但无缘者不能见耳。”

于是“将宝剑化作一条龙,他这条龙比妖人草龙不同,他这剑乃是先天水火锻炼宝贝,变作一条龙,明明白白三停九似,怎的唤作‘三停九似’?头至颈为一停,颈至脊为一停,脊至尾为一停,便是‘三停’。

怎么唤作九似?发似马,角似鹿,头似牛,鼻似狮,眼似虾,鳞似鱼,爪似鹰,尾似蛇,耳似鹿,便是‘九似’。”

[9]可见,就如同麒麟、龙之类的想象中的灵异动物一样,牛,赫然侧身于这些神奇动物之中,也不是没有神性色彩的。

于是,牛意象因其固有的怪异性与日常性的综合,也往往被人们“就近取材”

,在那怪模怪样的头部的角、神情上大做文章。

某些神性动物为混合怪兽这一观念的生成,离不开人类某些民族根据自己区域文化特征的体认,其中,特定的动物性与人性价值往往被共同注塑其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不是偶然孤立的现象:

当巴比伦王国接受了埃及的神祇时,混合的动物就出现了,诸如山羊和公羊等动物被赋予了鱼的身体和尾巴,以象征来自波斯湾的水中。

当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摩羯传到印度时,它又获得了更多的属性:除了绵羊头、公牛头、山羊头或狮子头之外,还有象头。

那种在印度被称之为玛卡拉的鳄鱼状混合型动物与真正的鳄鱼混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殖民地)。

……在巴比伦王国,通过把不同动物的属性混合在一起,创造出混合型的怪兽,使动物的形状更能象征国王和神祇的超人力量。

因此,一种怪兽可以由狮子的前部和鹰的翅膀和爪子以及鱼鳞组成。

一旦开始了这个过程,就像早先在埃兰和苏美尔以及更早一些时候在埃及那样,这种奇特的组合就没有止境了。

这种奇特的风尚从它的最初诞生地传播到印度、中国和欧洲,而且在印度支那和马来群岛获得了一种奇妙的形式后飞跃了太平洋,因此,公元8—13世纪广泛流传于爪哇和柬埔寨的奇特地组合在一起的蛇、象、鳄鱼和鹰以及各种花卉图案也同时突然出现在中美洲和秘鲁。

龙及其奇特的子孙——怪兽——都是老国王埃塞里斯的表现形式,并且都是为了具体表现其控制生命之水和再生力量以及避免危险的神奇力量的最初尝试。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动物的神秘象征意义对艺术构思和文学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10]

对于龙何以为混合怪兽的认识,有助于对于牛的神性特征的总结。

因为牛可谓是人类最经常接触、最为实用的家畜之一,体形相对庞大,又有利角和目光炯炯的大眼睛,特别是易于发狂的好斗的习性,其易于跨国界、跨文化地给不同地区族群的人们深刻印象,并以此为基础构成怪兽的某些联想。

香港学者黄汉立先生指出,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回叙述西湖出蛟,有“首大如牛”

(按,原文为:“忽见水面浮出一物,首大如牛,浑身碧毵毵的,毛长有尺许,身子笨重,在那里淌来淌去。

……”

)之文,与《蜀山剑侠传》四十一集二回“是一独角牛头形的怪物”

,及青城(按,即《青城十九侠》)十一集四回一则曰:“牛首蛇身”

,再则“牛头蓝眼周身通红,有小圆桌粗细的怪物”

等叙述,颇为接近,“已知还珠或曾阅是书”

[11]事实上,还珠楼主也未必自觉地进行一种“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