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可见祭典已成为节日,诗人稍加勾勒,就呈示出一派富庶安定、丰收喜悦之景象,亦切合社日娱神祈年之意。
除了上述四个主要方面,杂祭名目很多,比如“腊祭”
、“伏祭”
、“禊祭”
、“望祭”
、“大傩”
等,内涵丰富,历代传延不绝。
“嘉礼”
属于和合人际关系、沟通情感的有关礼节,包括饮食飨燕礼、婚礼、冠礼、宾射礼、贺庆礼等。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嘉礼亲万民。”
大宗伯所执掌的飨、燕之礼,在于“亲四方之宾客”
,而所掌的饮食之礼,又是“亲宗族兄弟”
。
飨、燕本来有区别,飨礼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但不享用食品;燕礼在寝宫举行,结果是烹狗而食,可以尽情享用。
秦汉以后,天子宴群臣、皇帝诞辰都用这种礼。
饮食礼重视的是族内兄弟,也有逢祭而宴和以时而宴两种。
所谓“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
,表示出古代对成人礼与婚嫁礼的重视。
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周朝士阶层婚嫁一般要经过“六礼”
,即六道手续:“纳采”
(男家先请使者向女家表达求婚之意,女家同意后再送雁为礼,取互通往来意,并正式说明缔婚请求)、“问名”
(男家再以雁为礼,向女家询问女子之名,以便占卜婚姻凶吉)、“纳吉”
(男家得女子之名后在祖庙占卜,得吉兆后仍以雁为礼往女家报喜,正式缔结婚约)、“纳征”
(正式宣告订婚,男家送上比较贵重的聘礼)、“请期”
(择定合婚吉日,由男家使者仍带雁为礼,去征求女家意见)、“亲迎”
(到合婚日新郎亲往迎娶新娘)。
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为重要,所以《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述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便自行婚嫁之事,是被人看不起的。
后代嫌“六礼”
过于繁缛,时有减省。
如宋代规定“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征”
(《宋史·礼志》)。
朱熹作《朱子家礼》,再作减省,仅存三礼,即纳采、纳征、亲迎。
图2-5-2秦始皇像
冠礼是贵族子弟的成人礼,即二十岁而冠,仪式在宗庙举行,由父亲主持,戴冠授礼。
士冠礼正礼部分从“筮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