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就是看透问题的洞察力,可在经济建设这片新战场上,他却遇到了未曾预料的迷雾——明明想往好处办,想让老百姓早点过上好日子,可最后却走了弯路,让大家受了苦,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夜里常常辗转难眠。
会议结束一个多月后,教员回到了北京。
在一次重要场合,他的剖白格外沉重,也格外坦诚:“我毛病不少!
该钻研的书没钻透,新的学问没学精,搞经济更是刚摸着门边,就敢瞎指挥……但我不认输!
学!
学到闭眼那天为止!
总得有点长进,日后见了先贤,见了老百姓,好歹心里踏实些,不至于愧疚太多。”
徐诗文后来从公社领导嘴里听到这番话时,眼圈一下子就红了——教员都这么较真地学,这么坦诚地认错,自己还有啥理由怕困难、怕犯错?那天晚上,他在知青日记里写了满满三页纸,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劲:要像领袖说的那样,踏实学,认真干,不急躁,不糊弄。
可这话的余音还没散,三个月后,教员就带着一支精干的队伍,南下到了西子湖畔。
这次去,目标特别明确:要把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懂读透,哪怕啃碎了骨头,也要把经济这门学问搞出点门道来。
他在给爱女李讷的信里写道:“已下决心,非把经济学这门大学问搞通不可!
不然,怎么对得起老百姓的期待?”
那信笺上的墨迹,仿佛还沾着西湖的水汽,每一个字,都透着对老百姓前路的焦思——他怕自己学不透,怕自己再犯错误,耽误了国家,耽误了人民。
可惜,现实的阻力像厚重的帷幕,没那么容易拉开。
因为当时“左的声音占了上风,主张冷静、务实的人没多少话语权,经济工作里那股“过热”
的劲头,压根没真正刹住。
教员的反思与自责,像一团沉甸甸的云,依旧萦绕在心头,没散开。
又过了一年仲夏,上海。
在一次总结经济工作的会议上,教员再次直面自己的失误,语气里满是刻骨的痛惜:“错误我也犯了,不少是跟大家一起犯的。
比如之前的河畔会议,我点头应下了那个过高的钢铁产量指标;后来在武昌,明明觉得不对劲,却又退了一步,没坚持住;再到上海,另一个更高的指标,我也咬牙扛了下来……这些事,桩桩件件,都是刻骨的教训,这辈子都忘不了,也不能忘!”
真正的转折点,是在1962年那个寒风凛冽的初春——规模空前的七千人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了。
这是一次敢说真话、敢揭问题的会议,也是一次直面错误、勇于担责的会议。
其实在这之前几个月,教员已经做过自我批评,还特意要求把检讨传达下去,让基层的同志也知道,他也犯了错,也在反思。
可因为种种无形的藩篱,他的检讨只在极小的范围内传了传,没掀起多大波澜,好多像徐诗文这样的基层知青,压根就没听说。
:()1977年高考又一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