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清华大学的潘际銮教授“咚”
地一拍桌面,茶杯里的水震出一圈圈涟漪,溅在桌布上:“如果过去的教育全被否定,那我们这些在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凭什么成了现在建设国家的主力?这根本说不通!”
他的质问像点燃了导火索,会场里立刻热闹起来——有人用钢笔帽急促地敲打笔记本,发出“笃笃”
的声响;有人烦躁地反复推着眼镜,眉头拧成了疙瘩;还有人忍不住小声议论,话里满是不服气。
“其他战线都能肯定成绩,为什么唯独教育要被全盘否定?”
“就是因为这个评价没定下来,大家思想还是放不开,想改革都不敢动!”
“各行各业都在往前跑,就教育裹足不前,症结就在这儿!
对过去的评价不公正,谁还敢安心教书?”
武汉大学的查全性教授摘下眼镜,用衣角轻轻擦拭着镜片,这个动作仿佛让会场的喧闹凝固了瞬间。
等他重新戴上眼镜,声音低沉却清晰:“现在全国的教师都抬不起头来!
凭什么说我们过去十几年走的全是错路?!
关键是要完整、准确地领会思想精髓,公正地评价过去的工作!
我今天就说句实话,广大教师对‘两个估计’根本想不通,觉得憋屈、委屈,觉得教书没前途,甚至还有危险,心里早就灰心丧气了!”
就在这时,中国农林科学院的金善宝院士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他已经八十多岁了,走路得靠拐杖撑着,胸前别着一枚小麦形状的铜章,走动时铜章轻轻碰撞,发出“叮叮”
的声响,像在敲响历史的回音壁。
这位一辈子跟小麦打交道的农业泰斗,他的经历本身,就是对“否定过去教育成果”
最有力的反驳——抗战那几年,烽火连天,他在重庆中央大学坚守着教学和科研,心里一直惦记着延安。
两次申请去延安都没成,他就精心挑选了最优良的小麦种子,托人辗转送到《新华日报》社,委托他们转交给延安,支援大生产运动。
半个月后,邓颖超同志亲自给他回信,说:“延安收到种子了,同志们都很感谢您!”
建国后,他更是踏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从东北的黑土地到南方的红壤田,搜集了足足5544份小麦品种资源!
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试验田,培育出“京红”
系列等一批高产优质的小麦良种,推广到全国各地,种植面积特别广。
其中京红7号、8号、9号的单产量,甚至超过了当时享誉世界的墨西哥小麦,让不少农民都能吃饱饭了。
就算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也顶住各种压力,没放下手里的试验,默默耕耘在田埂上。
从1973年开始,为了解决黄淮海地区小麦晚播低产的难题,他又带着团队攻关,白天在田里观察小麦长势,晚上在煤油灯下记录数据,最后成功培育出“中7606”
“中790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