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除此之外,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持续发展才是一个国家最为理想的发展方向。
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造成的工业污染占了目前污染的绝大部分,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企业家在环境保护的事业中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福布斯”
上榜的富豪一个接一个地出事,很多企业家都抱怨说中国社会整体存在仇富心理,他们都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感到担心,既然这样,他们又何必去“以德报怨”
、承担起社会发展的责任呢?其实这个想法是非常片面的,正泰集团的老总南存辉在社会公益事业中曾经先后捐了5000多万元,他的话也许能够打消大部分企业家的上述疑虑,“回报曾经给过你支持和哺育的社会,尊重他人,别人自然也会爱戴你,尊重你。
人身安全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其实,只要企业家履行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消除人们抱有的“为富不仁”
的想法,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4.拥有财富不能无视学习
“满招损,谦受益”
,自满只会使得企业家故步自封,只有谦虚地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使企业家们最终受益。
企业家拥有的财富只能代表着他们已有的成功和辉煌,然而经济环境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各种新事物也不断出现。
因而,企业家们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充电,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跟得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大环境已经改变了。
我国现在比较成功的企业家大部分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完成了自己财富的原始积累,那个时期正是经济的转型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完全由企业主导的“卖方市场”
,社会主义国家普遍的“短缺经济”
,使得几乎每种商品都是供不应求,商品只要能够被生产出来,就必然会被销售出去。
然而,中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之后,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宏观经济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各个产业都得到迅猛发展,社会中的商品数量急剧增加,以至于很多产业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市场环境转变为完全由消费者主导的“买方市场”
,企业的利润也随之下滑。
在20世纪80年代,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曾经提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短缺经济”
,包括西方的经济学家在内的绝大部分经济学家也都认为,所谓的“生产过剩”
只可能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中。
因而,当我国宏观经济中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后,很多企业家就感到非常迷茫,因为生意难做了,也很难发现像以前那种能够轻而易举获利的项目了。
改革开放后连续十几年的产品供不应求,使得大多数企业家的自信心极度膨胀,而且多年丰厚利润回报的积累也会使他们具有多元化扩张的能力,所以很多企业家一度争相追逐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方案。
然而由于他们的盲目自信,没有考虑到经济大环境已经变化了,不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缺乏对相关产业的了解,却一味地涉猎多个产业,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这个时候,摆在企业家面前的只有一个选择——学习。
其实,“短缺经济”
时期的市场环境使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很多企业家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下。
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中企业家的文化素质较高,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中,企业家们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而且很多只是受过小学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全国工商联曾经在国内的二十一个城市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绝大部分的企业家不懂得英语和计算机,而且大多数的企业家竟然不看书、不看报,更不用说去接受一些新的知识和理论了。
但是,当经济环境变化了,企业家们的思想也应该随之变化,靠着领导批条子、打政策的“擦边球”
、制假造假等手段来获取利益的行为都已经行不通了。
企业家最好是深入学习市场经济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经济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投入到应用中来,企业家不能再像原来那样凭着“小米加步枪”
行走商界了。
毫无疑问,采取已有的设备无疑会比较轻车熟路,而且也不用为购进新的机械设备而支付高昂的费用。
但是,新技术之所以出现必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生产效率的提高足以弥补新增成本的投入,如果不采纳这些新的技术发明,那么我国的企业家在和国外的厂商进行竞争时,根本就不可能有竞争力。
而且,目前理论界中也不断涌现出来很多经济和管理学方面的新知识以及新的管理理念,这些新的知识和理念都是从成功的案例实践中总结而来,并且又被逐渐运用到实践中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