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二古人鉴赏品评古体诗的主要观点(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

朱熹《四书集注》曰:“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他们都认为“意”

是读者的“前认识”

,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情感基础去推求作者之“志”

;另一种认为“意”

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的意,如清人吴淇持此说。

不过,孟子的本意可能还是以己意去逆诗人之志,这可以从他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看出来。

在《孟子·梁惠王》《公孙丑》等篇中他对《诗经》之《公刘》《绵》《灵台》《鸱鸮》《閟宫》等篇的解释中,都明显地表现了以己意去求诗人之志的特点。

3.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

一词,出自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

“达诂”

意为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春秋战国时代,赋诗言志成风,引《诗》说《诗》,皆非《诗》人之旨。

西汉人解《诗》,如《韩诗外传》等,亦是如此。

《诗》无达诂,也就是说对于《诗经》的训诂或阐释没有确切一定的答案。

这实质上已经涉及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问题。

在诗歌鉴赏中,由于诗意往往隐而不显,加之鉴赏者知识背景、思想情感状况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释,见仁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即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然,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是必需的,却不能因此否认审美鉴赏的共性或客观标准的存在,不承认前者是不符合审美鉴赏实际的;不承认后者则会导致审美鉴赏中的绝对相对主义,同样不符合艺术鉴赏的历史实际。

4.披文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说的是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和读者如何阅读理解两个问题。

作家的创作活动是“情动而辞发”

,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转化、凝结为语言;鉴赏者的活动则是“披文以入情”

,通过对语言的咀嚼琢磨,去领悟创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体验。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语言文本的制作和接受的过程。

忽略了语言,不仅创作者的情感体验无从传达,鉴赏者也无从进入作品的意义世界。

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对于鉴赏者,语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人类只有借助于语言这一桥梁,才能跨越时空界限将创作者和鉴赏者连接起来,形成对话和交流。

只有通过鉴赏者“披文入情”

,才能挖掘出作品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的玩家能成神重生之娱乐圈事件簿破浪逆天仙尊2枕上欢宠:隐婚总裁难伺候文娱从自媒体开始邪王,请放过大秦从献仙药开始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我在日本当剑豪穿进古早虐文里当妈粉求求你当个正经法师吧我在火影修仙左苏我差亿点成了普通人最强仙尊重生都市没金手指照样无敌梦魇侵袭:我变成了怪物!直播:开局证明无限多元宇宙大唐黑脸神我真不是法爷升平乐大佬从娱乐模拟开始昼夜[综英美]改造基地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