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本折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戏曲环境,渲染送别的氛围,景物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一体。
作者将女主人公置身于离别的氛围中集中刻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火红的霜林映照着莺莺无法言传的苦衷。
在莺莺的自问自答中,秋景愈发萧瑟迷离,人物的内心也愈发抑郁悲伤。
离情别意和犹疑不安的心绪,都在这一片无边的秋色中延伸开来,极具感染力。
《西厢记》曲辞华美,作者广泛融铸唐诗宋词意境,以高度的语言技巧写就浓郁的抒情气氛。
《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一曲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句,既写秋天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成千古绝唱。
《叨叨令》则用经过锤炼的口语,一泻无余地倾诉了别离的愁闷。
相同句式的排比,既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又使得感情更加凝重深沉。
这一折戏非常突出地体现了《西厢记》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辑评】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
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
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
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
——清·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
王实甫作《西厢》,以研炼浓丽为能,此是词中异军,非曲家出色当行之作。
——吴梅《顾曲麈谈》
【相关资料】
吴国钦:《长亭送别令人心折》,《西厢记艺术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星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读〈西厢记·长亭送别〉的两段曲词》,《戏剧文学》1982年第2期。
张人和:《〈西厢记〉论证·篇章选析(第四本第三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俞为民:《别情依依愁思长——〈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4期。
刘汉光:《炼刚为柔绵里藏针——试析〈长亭送别〉的戏剧性》,《名作欣赏》2007年第4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