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就是千万人用生活经验织成的网。
埃及开罗的考古队发来紧急视频时,护江力己突破133100。
镜头里,一尊公元前1327年的陶罐正投射出α星系古星图,陶罐颈部的裂纹恰好组成“β星引力弹弓”
的轨迹,与昆仑山冰川图的重叠度高达90%。
“这是古埃及的‘星途罐’,”
考古队长的声音发颤,“罐底刻着‘引星如引水’,和你们的‘江河卑下’铭文……”
话没说完,视频突然中断。
张叙舟的银簪剧烈震颤,簪身映出的地脉图上,昆仑与开罗的星图正通过用户云绘的轨迹连成一线——就像长江与尼罗河在地下握手,而连接它们的,是重庆中学生的涂鸦、新疆牧羊人的羊群、甘肃老农的北斗记忆。
“善念值54.5亿了!”
小林突然尖叫,屏幕上跳出一条系统提示:“3000组用户轨迹与地脉能量轨迹共振,生成‘补偿轨迹1.0版’”
。
当张叙舟将这版轨迹输入校准系统,星图上的断裂处突然亮起金光,护江力的指针疯涨153点,133100→133253,稳定得像焊死的钢筋。
庆功宴的泡面还没泡开,技术组突然发现了更惊人的事:3000组最佳轨迹中,有73条出自同一IP地址——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那个坐标戳在屏幕上,像枚生锈的图钉扎进张叙舟的心脏。
那是祖父1973年工作过的观测站旧址。
张叙舟抓起银簪冲向资料室,翻出泛黄的《观测站日志》,1973年8月15日那页,祖父用红铅笔描了条星轨,旁边写着“王家庄老农说,北斗冬偏三寸,应引力”
。
而“王家庄”
,正是甘肃老农王栓柱的家乡。
夜幕降临时,昆仑山的蓝光还没熄灭。
张叙舟站在监测屏前,看着补偿轨迹上跳动的光点——每个光点都是一个用户的头像,王栓柱的头像是头老黄牛,重庆中学生的是只猫咪,新疆牧羊人的是群奔跑的羊。
它们在星图上缓缓移动,像无数双牵着地球的手。
老陈突然指着屏幕发笑:“你看这轨迹形状,像不像条江?”
张叙舟凑近了看,还真像——有九曲回肠的弯,有穿峡谷的急,最后在β星处轻轻一拐,温柔得像母亲的手。
银簪在这时映出最后一个钩子:那73条来自德令哈的轨迹,拼接起来是祖父的签名。
而轨迹终点,恰好落在α通道的入口处,像在说“这条路,我等了五十年”
。
观战区的善念值还在涨,有人发了张新图:德令哈观测站旧址的土墙上,不知谁用红漆画了条歪歪扭扭的星轨,旁边写着“爷爷说,星星认路,更认人”
。
张叙舟的指尖抚过屏幕,突然懂了:所谓“补偿轨迹”
,从来不是算出来的公式,是一代代人用脚、用眼、用心踩出来的路。
(后续章节提示:下一章将解密祖父日记中“0.3容错值”
的由来,那条藏在煤油灯晕里的线索,正随着补偿轨迹的浮现慢慢显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