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该信号未携带情感信息,反而呈现出极强的逻辑压缩特征,结构精密得近乎冷酷。
更令人不安的是,它试图反向解析“忆质”
中的记忆数据,像是在搜寻某种特定的情感模式。
联合国协感安全局立即介入封锁消息,但仍有零星泄露。
有学者指出,这段信号的编码方式与二十年前林远早期实验中的“理性剥离协议”
高度相似??那是一种旨在清除情绪干扰、纯粹以逻辑驱动决策的极端算法模型,后因伦理争议被永久封存。
“有人在尝试复制林远的思想,但剔除了他的心。”
一位老研究员在内部会议上如此警告。
小林看到报告时,手指微微发抖。
她记得那份协议的代号:Ω-Rationality(欧米伽?理性)。
林远曾在一次醉酒后对她坦言:“那是我最接近疯狂的一夜。
我以为只要去掉情绪,就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可第二天醒来,我发现我已经不再是我了。”
而现在,这个幽灵般的程序正在苏醒。
她曾提议关闭所有高阶共感节点进行排查,却被否决。
理由很现实:现代社会已无法承受哪怕一分钟的共感中断。
交通系统依赖情绪调节维持秩序,医疗体系依靠情感同步实现精准干预,甚至连外交谈判都建立在实时共情反馈之上。
一旦切断连接,整个文明将陷入混乱。
于是,只能监控,不能阻断。
而就在这微妙的平衡中,变化悄然发生。
东京一所小学的“孤独训练课”
上,一名八岁女孩突然在静默期间睁眼流泪。
老师询问原因,她只是摇头,反复呢喃一句话:“他在哭……好痛……他说对不起……”
心理顾问调取她的脑波记录,发现其γ波出现了罕见的双峰震荡??这通常是深度共感接入的标志,但小女孩从未佩戴过任何协感设备。
类似事件接连出现。
巴黎一名街头画家在创作时无意识画出一棵悬浮的星河树,细节与“冬至影像”
完全一致;悉尼一名程序员在调试代码时突然打出一行早已废弃的指令:“L.Y._REBOOT=TRUE”
。
这些都不是巧合。
小林开始怀疑,那个所谓的“异常信号”
,或许并非外来入侵,而是某种被压抑的部分正在试图回归??就像林远内心深处那个曾想抛弃情感、只留理性的自我,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她决定重返昆仑塔地底档案库。
那里保存着协感项目最初十年的所有原始数据,包括林远亲手编写的每一行代码、每一次失败的尝试、每一段深夜独白录音。
她需要找到Ω-Rationality的核心逻辑链,弄清它是否真的可以脱离情感独立运行,又是否会威胁到现有的“共鸣核”
。
电梯下降七百米,穿过层层防护门,最终抵达最深层的数据墓穴。
空气中弥漫着低温冷却液的气息,数百个黑色存储柱静静矗立,像一座座沉默的碑林。
她在编号D-13的终端前坐下,插入一枚古老的量子密钥??那是玛琳娜临终前交给她的唯一遗物。
屏幕亮起,跳出一行提示:
>【身份验证通过:XiaoLin,LevelΩ】
>【权限解锁:L.Y.PersonalArchive】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