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目的就是让你们自乱阵脚。”
周博士说,“一旦你们发布预警,官方复检又查不出问题,公众就会质疑你们的能力;如果真查出来了,他们就说你们夸大其词、制造对立。”
会议室一片寂静。
赵老太拄着拐杖站起来,声音不大却清晰:“那咱们就不报?眼睁睁看着地再遭罪?”
没人回答。
王海生缓缓起身,走到墙上的全国监测网络图前,手指划过冯家屯的位置,然后一路向西、向北、向东??三百多个红点如星火燎原。
“咱们不是一个人在种地。”
他说,“现在全中国的农民都在看着我们。
这一拳打过来,打得是整个‘生态哨兵’的脊梁。”
他转身面对众人:“该测还得测,该报更要报。
但我们得更准、更快、更有证据链。”
会议决定启动一级响应机制:增设夜间无人机巡查;所有样本实行“双盲双检”
制度(即村民采集、技术人员不知情,送至异地合作实验室平行检测);同时将所有原始数据实时上传国家生态环境云平台,接受第三方监督。
三天后,第二批设备运抵。
除了新增两台便携质谱仪外,还有一套由中国科大支援的AI分析系统,能结合卫星遥感、气象模型与历史数据,预测污染扩散路径。
最令人惊喜的是,一台小型气象雷达也被架设在村小学楼顶,专门用于追踪低空扬尘与异常气流。
达瓦扎西成了系统首任“少年操作员”
。
她在培训课上认真记笔记,回家后还拉着刘婶一起背术语。
“什么叫逆温层?”
刘婶问。
“就是地面冷、天上热,像锅盖一样罩住污染物不让散。”
达瓦扎西比划着,“那天晚上如果有逆温,哪怕只排一点点毒,也会积在沟里。”
刘婶听得直点头:“原来科学还能这么用。”
转眼到了八月中旬,秋菜播种进入尾声。
新一批“初心”
番茄苗移栽完毕,棚内采用物联网控制系统,温湿度、光照强度全部数字化管理。
孩子们的“生命日记”
升级为电子档案,扫码就能看到每一株的成长轨迹。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未息。
某夜十一点,护土志愿队队员马强在巡逻时发现,泵房西侧排水口附近泥土颜色异常,呈灰黑色块状分布。
他立即上报,并用GPS定位拍照。
监测中心连夜组织采样,初步检测显示铬、铅含量轻微超标,但远低于限值。
“剂量太小,不足以构成威胁。”
小张松了口气,“可能是风吹来的尘土?”
达瓦扎西却不放心。
她调出过去七天风向图,发现这几天一直是东南风,而上游并无工业源。
她又对比卫星热力图,竟在距离村庄八公里的一片废弃砖窑附近,捕捉到夜间多次车辆进出痕迹。
她把线索整理成报告,附上影像证据,直接发给了李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