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们必定延续传统,将孝廉名额尽予太学同窗。
这些新晋孝廉外放历练后,又将催生新一代郡守……如此周而复始,犹如雪球愈滚愈大。
只需两三代人光阴,举孝廉的仕途便会被彻底垄断。
在这场权力传承的游戏中,那些通过直接授予或间接传递名额的世家大族中,如滚雪球般扩张最迅猛的家族,终将赢得一个震耳发聩的称号:"
门生故吏满九州!
"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真正底蕴,不在于接连四代位列三公的辉煌,而在于这四代人执政期间编织出的庞大关系网。
与这张巨网相比,三公的头衔简直不值一提。
站在董卓的立场来看,他若想通过"
举荐贤才"
安插亲信,按常规路径就必须废除太学制度——这在权力博弈中实属必然选择。
历史记载中,董卓确实这么操作过,只是手法更为隐蔽。
当董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时,新设立的官僚体系里刻意抹去了太学的存在这套做法恰好迎合了各地割据势力的用人需求。
在动荡年代,太学培养、郎署考核、孝廉举荐的选官制度严重束缚了地方诸侯的用人自。
太学制度一旦废除,这套枷锁便不复存在。
地方势力从此可以肆意任用亲信。
经过三十年的势力整合,直到曹丕登基称帝,魏国才在洛阳重建国立太学(这实际是曹丕为换取士族支持所做的政治妥协)虽然当前的董卓尚未如历史记载那般火烧洛阳,但废除太学已成定局。
蔡邕深谙此中关节,故而陷入两难境地。
在这位学者眼中,他看到的不仅是董卓废除太学的政治算计。
更预见了一旦太学废止,天下士人失去晋升之阶,文化传承面临断绝的危局。
他无力阻止董卓的决策。
但尚能通过赠书之举,助刘表在荆州兴办州学。
这正是他内心矛盾的根源。
"
琰儿,为父究竟该如何抉择?"
蔡邕长叹一声,眉宇间尽是愁绪。
蔡琰神色从容,纤纤玉指轻抚案上茶盏,淡淡道:"
父亲,这盏中之水若不饮用,置于室内,十日之后必将干涸。
"
蔡邕不解其意:"
昭姬此言何解?"
蔡琰莞尔:"
女儿想问父亲,若欲保全盏中清水不竭,该当如何?"
蔡邕眉间微蹙,沉吟少顷,轻叹道:"
未解其意,何以施为?"
:()三国:曹营悍将,从马镫破阵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