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当一个软弱自卑的孩子深陷绝境时,便会努力发展,沿着既定目标砥砺前行。
在这一阶段,发展目标比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更为重要,因为目标决定着努力方向。
目标是如何确立的,没人说得清楚,但显然是客观存在的,并主导着孩子的一言一行。
此时,孩子的天赋、冲动、理智、能力乃至缺陷,我们都所知甚少。
时至今日,这一切仍然是个未知数,因为只有当目标确立之后,孩子的发展方向才能明晰可辨,只有在看清孩子的发展方向之后,才能预测其未来将会怎么走。
原型蕴含着个体人生目标的早期个性。
原型一旦形成,人生的发展方向也就确定了,人生目标也就明朗了,个体的命运也就可以预见了。
此后,个体的统觉(1)自然而然地与人生方向趋于一致。
儿童不会客观地看待具体情况,而是完全跟着统觉走。
也就是说,儿童会戴着有色眼镜根据个人好恶去理解身边的世界。
这种联系揭露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总是把自己的经历与缺损器官联系起来。
比如,患胃病的孩子对食物有着异常的兴趣,视力欠佳的孩子则热衷于一切可见的事物。
这种痴迷与个体的统觉完全一致。
因此可以这么说,要想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只需要知道他哪个器官受损即可。
然而,事情往往没有这么简单。
儿童的器官自卑并非像外人观察的那样,事实上,器官自卑完全是源于自己的统觉。
因此,尽管器官自卑构成儿童统觉的重要因素,然而,对这种自卑感的外部观察不一定能为了解儿童的统觉提供任何线索。
这一切都是相对的。
在这一点上,孩子和成人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绝对的真理,即便科学,也是如此。
科学是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之上的,常识需要不断修正,将大错慢慢变成小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要知错必改。
纠错在原型期相对容易。
如果当时没有及时纠错,那么,日后再想纠正,就必须回忆当时的情形。
因此,在治疗神经症患者时,关键不是去探讨他成年后所犯下的一般性错误,而是要回到他的早期生活当中,了解其在原型形成期间所犯下的根本性错误。
一旦找到症结,就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按照个体心理学的看法,遗传基因并非十分关键。
一个人遗传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遗传基因在他早期生活中打下了什么样的烙印,即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型。
先天性生理缺陷当然要归咎于遗传,但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要减轻生理缺陷给孩子带来的特殊困难,给他们创造一个舒适的、正常的生存环境。
事实上,我们不妨把这个看成是一种优势,因为找到了缺陷,就找到了弥补的方法,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相反,那些没有任何遗传缺陷的健康儿童却往往会因为营养不良或抚养不当而变得问题多多、乏善可陈。
对于存在先天生理缺陷的孩子来说,心理状况则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比常人艰难,所以自卑感就越发强烈。
在原型开始形成之际,他们便更加关注自己;长大以后,这种情绪会一直伴随左右。
生理自卑并非导致原型偏差的唯一原因,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视,如童年时期受到溺爱或遭到厌恶,等等。
生理缺陷、被过分溺爱或遭到厌恶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三大不利因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