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例如一位杭州程序员梦见自己是一名1944年重庆防空洞里的教师,临终前仍在教孩子们背诵《岳阳楼记》;一名新疆高中生梦见自己是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在沙漠中渴死前将最后半袋水倒进骆驼嘴里。
这些梦境后来都被历史档案证实存在高度吻合的人物原型。
与此同时,文化安全委员会陷入空前混乱。
“静默穹顶2.0”
虽已名义上终止,但仍有地方机构秘密推行“情感净化工程”
,试图通过大规模播放标准化快乐音频(如广告背景乐、综艺节目笑声罐头)来覆盖异常声场。
结果适得其反:多地居民集体投诉夜间听到“笑得不像人”
的声音从空调外机、路灯、甚至冰箱内部传出,经查均为设备金属部件因共振产生自发声现象,频率恰好匹配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公益广告中的合成笑声。
公众愤怒达到顶点。
社交媒体爆发#让我们哭一次#话题,数千万人上传自己哭泣的视频,配文:“我的悲伤不需要审批。”
政府被迫召开紧急听证会。
田昕薇作为特邀专家出席。
她没有带PPT,也没有讲稿,只带了一副耳机和一台老旧录音机。
她按下播放键。
全场寂静。
音频里是一个女人的声音,断续哽咽:
>“我不知道你在哪儿……但我每天都在阳台喊你的名字。
昨天邻居敲门说太吵了,可我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喊下去。”
三分钟后,声音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阵杂音,接着响起孩子的回应:
>“妈妈!
我听见你了!
我在青海湖边,有个老爷爷给我吃的!”
全场哗然。
这段录音来自青海牧区一名失独母亲近三年来的每日呼喊,去年被当地志愿者偶然录下。
而那个“孩子回应”
,则是今年春天一群徒步者在湖边采集风声时意外捕捉到的声波畸变,经AI还原后竟形成清晰语音。
“这不是幻觉。”
田昕薇平静地说,“这是地球的记忆系统在帮我们完成未竟的对话。
你们可以封锁媒体,审查艺术,但你们封不住风,堵不住水,更管不了人心还在跳。”
“如果这叫‘情感污染’,那我宁愿全人类都被感染。”
会议结束后七十二小时,国家宣布成立“声音生态管理局”
,职能包括保护回声井遗址、规范忆钙石研究、建立全民口述史数据库,并正式承认“共听说话权”
为基本人权之一。
同年秋天,第一部由忆钙石激发创作的电影上映,片名《听见告别》。
导演是一位从未拍过电影的殡仪馆化妆师,他在工作中录下了上千句家属对逝者说的最后一句话,结合各地回声现象改编成剧情。
影片全程无配乐,仅使用真实环境声与记忆声波合成音效。
首映当天,全国三千家影院同步开启“静默放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