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一,要把握住现实生活中本质的真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幻想。
童话不要求如实地反映生活的面貌,不拘泥于真实的细节,容许变更事物的表面形态,如《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是写一只凶恶的狼扮作慈祥的祖母,模仿祖母说话的声调来欺骗小红帽,最后,被狼吞掉的小红帽又从狼肚子里爬出来。
这一切当然是虚构的,但这个童话却有力地揭示了生活中善与恶斗争的本质,写出了善一定能胜恶的斗争结局,这就把握住了现实生活中本质的真实,使人能够接受,而无荒诞之感。
又如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中那样的葫芦,但存在着不劳而获的思想。
作者就是在这一本质真实的基础上,创造了这一虚幻的“宝物”
,用以揭露批判这种丑恶思想的残余。
所以童话作者只要把握住本质的真实,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物理和生物的限制,大胆、自由地进行幻想,“编造”
种种虚幻的情节。
这样,读者虽然明知故事本身是假的,却深信通过童话所揭示的真理,就像有的童话结束时所说的:“故事是假的,教训是真的。”
第二,要使童话环境和人物和谐统一,不能存在矛盾。
童话展开的是一个幻想世界,活动在其中的也应是幻想的人物。
它既不能让幻想的人物活动在现实环境中,也不能让现实的人物活动于幻想的环境中。
否则,会使人物与环境之间互相矛盾,虚与实、真与幻一旦脱节,作品就会成为不伦不类的东西。
20世纪50年代发表过一个叫《慧眼》的童话,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超人能力的幻想人物。
他有一双能看见别人心脏颜色的“慧眼”
,但他生活的环境是现实社会,在他周围有农业合作社的“社务委员会”
“青年突击队”
,父亲是农业社的生产队长等。
这样就使真实的环境和非凡的幻想人物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使人分不清作者写的是童话还是小说。
(二)关于童话的形象
童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童话的形象和情节表现出来的。
童话的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
第一,童话形象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
在文学作品中,童话形象是最广泛和自由的,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拟人化使它们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这是童话本身的一个特点。
但是不管选取什么去充当童话的角色,作者通过他们塑造出来的形象,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它们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种各样的人物社会性格。
第二,作者不能随心所欲地叫一些生物和非生物扮演角色。
在选择童话角色时,一方面要照顾这些对象本来的形态习惯和自然属性;另一方面要考虑表现主题的需要,即选哪些对象做童话角色,才能有效地表现作品的思想。
例如《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传说改编的。
在这个传说中,原来不是国王和大臣,而安徒生把它改为国王和大臣,是因为童话中所揭露的愚蠢、卑鄙、自命不凡、谄媚、奉迎、互相欺诈等是统治阶级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性格弱点。
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统治阶级最上层人物的讽刺和嘲笑,深刻地表达了童话的主题。
第三,挑选童话角色,要注意尊重读者的爱好、民族习惯以及多年形成的传统、心理和感情。
在我国童话作品中,像狼、狐狸、老鼠等就不宜充当正面角色。
(三)关于童话的逻辑性
童话的逻辑性是指幻想和现实结合的规律。
童话要合情合理,就要合乎逻辑性。
所有的童话都是虚构的,但有的就入情入理,有的就信口开河。
如20世纪60年代的童话诗《大禹的儿子》,大禹是几千年前的人,却有个11岁戴红领巾的儿子,有超人的本领,大禹的妻子活了几千年。
大禹儿子的本领是从哪来的?妻子为什么能活几千年?都不合情理,说明构思时没有遵循客观规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