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南高师校务会议上,主张将“教授法”
改为“教学法”
。
1919年2月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提出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
。
1920年,他在南高师的校务会上报告招生问题,力主“不论男女,均可录取”
,促成了当年南高师首次招收女学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林伯渠曾赞他是“反洋化教育”
、“反传统教育”
的旗手。
1920年12月他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促进会。
1921年10月29日,陶行知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务长、教授孟禄博士(他在美国时的老师)到广州进行科学教育性实际调查情况,并当翻译。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来祖国南大门广州市。
同年12月,他与蔡元培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任主任干事。
(三)推广平民教育时期(1922—1926)
1922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东南大学,陶行知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科主任。
为了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陶行知着力进行办学试验,如举办南京高师暑期学校、南京安徽公学、平民初级学校等。
这些早期的办学活动对他的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他决心“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1923年6月陶行知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又与北京大学教授朱经农合编《平民千字课》课本。
次年,积极筹备《平民周刊》,撰写《平民教育概论》。
为了能专职从事平民教育和“中华教育改进社”
的工作,陶行知辞去了东南大学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职务,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
总干事。
风尘仆仆奔走于河北、察哈尔、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遍地开花。
他说“凡我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
几年间,平民教育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平民受到了教育。
(四)乡村教育实验时期(1926—1930)
在平民教育处于**的时候,陶行知冷静地看到:“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乡下,平民教育是向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所以他响亮地提出了“到民间去”
“到乡下去”
的口号。
1926年1月他提出了“师范教育下乡运动”
,并撰文为乡村教育确定了基本任务:“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
他认为如果能使师范学校在乡村里设分校,在乡村的环境里训练乡村老师,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他指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我们要向农民‘烧心香’。”
他明确提出了“四个一百万计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