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抗日有罪”
,使在国外的陶行知气愤不已。
陶行知也是救国会的领导人之一,蒋介石并未因他在国外而轻饶了他,对陶行知再次发出了通缉令。
陶行知在国外终日忙于抗日工作,对此万分愤慨,他再次在国外通过杜威联合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知名人士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
(七)推广全面教育时期(1938—1944)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陶行知将“国难教育运动”
改名为“战时教育运动”
。
1938年,为了配合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
的号召,他又把“战时教育运动”
改为“全面(抗战)教育运动”
。
1938年8月,陶行知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补习学校”
,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8年11月到桂林,创立中国战时教育协会,起草战时教育方案。
同年12月25日生活教育社在桂林正式成立,李任仁、黄炎培、邵力子、刘季平、戴伯韬、吴新稼、张劲夫、王洞若等30人为理事。
陶行知被推为该社理事长。
他根据当时桂林人民群众钻山洞躲避日寇空袭的情况,提出了“岩洞教育”
的建议,广西省教育厅接受了这一建议,成立了广西战时民众教育指导委员会,并组织了“岩洞教育服务团”
。
“七星岩”
最为典型,洞外石壁上写着:“岩洞就是学校,警钟便早上课钟。”
后又成立晓庄研究所,密切联系抗战实际,开展全面教育。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3月15日陶行知在一次讲演中说:“这阶段的战争特征是把战争的形势展开成全面,它已不是点线的战争,而是各方面的全面战争了。”
他认为全面战争需要进行全面教育,并提出了全面教育的内涵。
在开展全面教育运动时期,他在许多流离失所的流浪儿中,见到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因为得不到培养而夭折,他认为这是民族的损失,人类的憾事。
抗日战争中那些流离失所的难童中,必有许多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人才都需要从幼苗开始培养。
于是1939年7月20日便在四川省合川县草街子凤凰山的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由于陶行知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育才学校吸引了许多著名进步学者、专家、教授来校任教,如翦伯赞、艾青、贺绿汀、章泯、陈烟桥、戴爱莲等。
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也非常关心这所学校,从延安马列学院派来廖意林任育才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
1940年9月,周恩来、邓颖超专程到育才学校访问并做了抗战形势报告,留下了“一代胜于一代”
的签名题词。
1943年陶行知给广东大埔百侯中学作校歌,写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强调说:“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