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四、行动研究法评价标准及其案例分析
banner"
>
(一)行动研究法的评价标准
行动研究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着突出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0]
第一,研究是否真正有利于发展和改善当前的教育现实,是否真正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或者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合理有效的思路。
第二,研究是否确实达到了将教育实践者带入并主导研究的状态,是否真正引发了把自己作为研究者而非被动研究者的兴趣,是否真正提高了自己从事研究的自信与勇气。
第三,研究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整个研究的设计和资料收集的方法是否得当,研究者对研究计划的调整与改变是否及时合理。
第四,研究是否帮助研究者建构起新的知识,是否加深了他们对实践的了解,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行动研究案例及分析
行动研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按照行动研究参与者的结构分为独立行动研究、小组行动研究和联合行动研究。
其中的联合行动研究规模范围较广,涉及问题及步骤比较繁杂,须由有经验的研究者主持设计与领导实施。
这里仅介绍较低层次的,即比较简易实用的、由教师开展的独立行动研究的案例与分析,仅供参考。
案例:关于减少幼儿打人行为的研究[11]
某幼儿教师班上有一名男孩经常打人,或扰乱别人的活动,使教师十分伤脑筋。
于是,该教师决定开展一个行动研究,尝试或探讨降低该幼儿打人频次的有效办法。
她可以根据该幼儿的情况和特点,参照有关理论和文献制定出1~2个认为是最合适的措施,然后逐一进行实验,观察效果。
假定她决定采用奖励的办法,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周:观察该幼儿行为共5天。
每天在自由游戏时间内请助手用时间抽样法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该幼儿的打人行为,作为行为基线(A)记录在图10-4内(观察开始之前,教师就应预先准备好该记录图表)。
从图10-4可以看出,这周内,该幼儿的打人频次基线全距为每小时9~12次。
图10-4儿童行为变化记录图
第二周:施行实验处理(B):每小时如无打人行为就给一个奖品(该幼儿喜欢的小玩意儿或吃的东西)。
同时,依然按照第一周的方法观察记录打人频次,连接诸点,作频次曲线图,看处理是否有效。
从图10-4中显然可见,该幼儿的打人频次降到每小时1~6次。
第三周:停止处理,看有关因变量是否恢复到基线(A′)。
从图10-4中可见,停止给奖品后,打人频次又升高至每小时7~10次。
第四周:再次实施以相同的处理(B′),再测定因变量,如有改进,则可有充分证据说明处理(B)有效。
记录图显示当重复对不打人行为加以奖励时,打人频次有显著下降。
如上图所示:幼儿的行为因为教师采取的行为策略而在四个星期内有了明显的变化,这表明,奖励的办法对降低该幼儿打人频次有效果。
然而,教师不可能永远这样用给奖品的办法使幼儿不打人,于是,该教师逐渐加长给奖品的间隔时间,从1小时内不打人,增加至2小时、3小时、半天、1天,甚至1周。
或者不定时给予奖励,使幼儿无法预期奖励时间。
再后来逐渐用言语奖励代替物质奖励,进而逐渐增加言语奖励的间隔时间等。
这样,该幼儿的打人行为就可以比较稳定地减少。
案例分析:
这是一项针对如何控制幼儿行为的行动研究案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