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目前,学校对管理人员专业背景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关键是要看他们的综合素质,要看他们是否能够融洽地与人相处,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要成为一个“职业化”
的人,这是对所有行政工作人员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当然,在工作中没有“个性”
并不等于没有原则和底线,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这条原则和底线是深藏在心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君子”
应具有“外圆内方”
的人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既要有较高的情商来处理人际关系,又要在内心中有一个心灵的家园和基本的处事原则,这个“外圆内方”
,应该成为我们大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大学内部:沟通大于命令
从管理学来讲,沟通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化解矛盾及交换信息的一种形式,为什么在此要专题讨论沟通问题?笔者认为沟通在大学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其一,沟通的必要性,主要缘于大学组织的复杂化、多元性。
沟通、协商似乎成为大学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交流的唯一途径。
大学中学者的行为准则是“共识”
、是“理性思考”
而非“文件”
“规则”
“命令”
,这与其他行政组织大相径庭(在其他行政组织、经济类组织中,长官命令就是行为准则,规章制度就是行为依据)。
大学属于异质性结构,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后勤服务者等不同群体,由于工作特点、职级、年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
为此,学校的改革不可能是一个自然的、轻松愉快的过程,学校内部复杂的利益群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改革的阻力。
只有经过反复“博弈”
和“磋商”
,经过“折中”
和协调才能最终达成一致。
这就是沟通的价值所在。
[3]其二,沟通在大学的特殊地位,还源于学者们独立的人格品质特征。
探究真理、敬畏真理、以理服人是学者必备的品质特征。
一项决策如果在学理上讲不通,在认识上没有达成共识,学者们是不会支持的,更不会有自愿自觉的行动。
因此“沟通”
“达成共识”
成为大学组织的主要交流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沟通如此重要,已经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交流文化,成为学者们最为有效的交流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认为大学内部“沟通大于命令”
。
杜瑛等在《大学内部权力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视角》一文中,从权力文化的视角,阐述了大学内部沟通、协商、共治的价值与意义[4]。
建设“和而不同”
的权力文化,其前提是承认大学内部有多元的权力结构,且承认权力主体不同的价值观、权力运行规范和行为习惯差异与冲突的存在。
通过构建有效的协商机制,形成各权力之间的制衡、协作关系,多元权力共同治理大学,可以有效地化解权力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
(一)价值协商与妥协:要尊重大学不同群体的价值追求与行为习惯的差异
多元权力共存的前提是价值协商与妥协,实现权力主体之间利益的平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