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节真光人的青春故乡
banner"
>
真光的级社制特色鲜明,各级社的名字匠心独运、内涵丰富,让人眼前一亮,浮想联翩。
但是,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级社制度会不会像很多学校宣传的各种制度一样流于形式呢?它究竟在真光学子的学习和成长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怀着同样的疑惑,笔者走进了真光,就级社制度与真光中学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
“在真光中学重建级社的过程中,全校师生在方方面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
我们希望把级社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希望级社能在校友毕业以后,包括社训等方面能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启发,希望级社起到凝聚力的作用,使尽可能多的校友能回馈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做更多的贡献,当学校的发展有需要的时候能支持学校。
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校友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
级社就让校友在毕业之后有这样一种向心力,这样一个关键词,能够让校友记得母校,传承下去,保存这样的传统。”
真光中学教导处的叶主任这样谈起自己对级社的理解。
叶主任表示,毕业多年的校友也许不记得自己是哪一年毕业的,但一定记得自己是哪个级社的,因为级社跟随了他6年,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相比其他学校,我们把级社放在了一个突出的地位,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比如校服、年级组、个人的物品,都有级社的影子,所以级社的观念和融合度会更强。
通过各种生活学习细节的设计,真光中学将级社的概念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级社的名称成为代表每个学生的“标志符号”
,继而再通过社花、社色、社训、社徽,使学生对级社产生深深的认同感,级社之名融入大家的血脉和记忆,产生了一种浓厚的级社文化氛围,自然对所有真光的学生、校友,都有着极强的凝聚力。
其实,在级社制度贯彻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趣事。
“香港那边真光系的中学对广州真光级社深入式的贯彻感兴趣,所以香港的四所真光中学也想按我们的级社步调进行统一。
当时香港长堤真光也已经恢复,但问题在于香港长堤真光的步调与我们实施十年的步调不一致。
例如刚入学,他们的中一和我们的初一不在一个步调上,大家的名字不同步,刚好差一个。
我们希望香港和广州的真光能够同步,所以,这样来解决,从前年开始,筹划在广州真光插入一个特别社,特别社取名‘旭晖社’。”
叶主任告诉我们。
关于“旭晖社”
的起名,是这样来的:当时高三是晨晖社,初三是旭晶社,取两社的各一个字而成。
旭晖社这个名字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在抗战期间真光辗转在岭南办学就出现过“旭晖社”
的名称,代表着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现在‘旭晖社’的学生读初二,我们现在的初一又回到‘晓社’,已经与香港同步,所以到现在,不管大陆还是香港,真光系的所有学校在级社名称上都已经同步了。
以后大家碰面,说到是哪个社,就可以很容易的展开交流,级社也不只是一所学校,而是扩展到真光系所有的学校。”
不难看出,真光的级社文化很早就有传承,但那时候战乱频仍,硝烟弥漫,真光辗转数地,很多资料都遗失了,关于级社具体从哪年开始,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并不容易简单地说清。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民国初期,真光就已经有了“级社文化”
。
例如真光最杰出的校友陈香梅,来到真光从不说自己是哪一级的,只是说自己是“芸荒社”
的。
1957年入学的学生是“鹤社”
,“鹤社亭”
就是“鹤社”
的学生捐助的亭子。
并由岭南著名女书画家苏华题词《鹤社亭记》,这也是一种级社历史传承的一个缩影。
后来级社的中断与恢复,无疑是真光人心中的大事。
“‘**’后期的时候真光级社文化被迫中断了,后来随着真光的搬迁及各方面的需要,真光搬迁至海珠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