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莫扎特手稿(autograph)
初版印刷(iion)
几百年的文化思潮和商业经济影响之下,今天,贝多芬和莫扎特奏鸣曲的版本无数,对各个时代版本的知识是音乐文化历史的一个部分,也是艺术不朽的原因。
不是因为伟大的艺术超越时代,而是艺术随着时代不断再生。
艺术是我们人类自己的造物,也像我们人类一样,生死循环而又延续不息。
这是自然的在,就像人性的在。
因为音乐艺术的在和我们人性的在不可分隔,所以,到头来还是我们直接的感受最真。
版本的问题也和读谱人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心态有关。
和以前不同,我不大在意演奏的区别。
可是几天前,我偶然听到对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216的不同演绎,觉得能在这里帮助说明记谱之外读谱人心态的时代问题。
1775年,还在萨尔茨堡,19岁的莫扎特写了这首协奏曲。
作品充满年轻的跃跃欲试和春天迷人的气息(这话说得滥俗,自己也不好意思)。
我不能确切第一个录音的出处,猜想是谢林(HenyrkSzeryng)小提琴,苏格兰室内乐团演奏,吉布森(AlexanderGibson)指挥,1969年11月,Philips录音。
第二个是2007年4月16日,在梵蒂冈音乐厅(AudienceHall)为教皇保罗六世(ThePaulⅥ)的现场演出录像。
哈恩(HilaryHahn)小提琴,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乐队,杜达梅尔(GustavoDudamel)指挥。
两个录音相隔几十年,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读谱的心态各异。
第一乐章的主题充满动力。
第一小节的动机非常简单:一个G大调的主和弦加G和升F,也就是G大调主音和导音之间半度音程摩擦,不断回归形成的旋律。
余下的主题都是这个关系模式,只是不同音程关系上面转换而已。
第一个G大调和弦尽管有F的记号,但不是一锤到底的和弦,而是随即衔接第二拍上持续的弱音G。
这类和弦很有意思,它们是主和弦,又在第一个重拍上面,但它们不是一鼓定音的敲击,而是弦乐生发的开启。
这让我想起以前笔记提到贝多芬c小调弦乐四重奏Op.18,No.4,第一乐章副部里面,十三至十六小节上的ff记号常被误解。
f和p的记号不是简单的轻重,在具体情况之下,它们各自形状不同,生发收缩不一,衔接断落各异,甚至音色质地都会大相径庭,所有这些区别,在音乐发生的前后关系之中,产生各种不同的造型和音姿。
简单一律的f和p根本不存在,所有一切都是相互对比的动态关系。
进一步看这动机的整体更有意思。
第二拍四分音符加附点的G占据了整个小节四拍里的一拍半,尽管是个弱音,但同时又是G大调的主音。
第一个和弦尽管在重拍上面,但我怎么觉得有点切分的感觉。
这个主题真正关键的音是第二个G。
第一个重手下落的和弦是个假象,它是相反的夸张,骨子里提着一半,目的是给随即滑入的第二个G一种强烈的回家感觉。
不管怎么理解,尽管表面微末不显眼目,我觉得这个G是动机内在的驱使,是被动的绽开,更是主动的生发。
随后G和升F之间的游戏,表面上是这个动机里面最为活跃的因素,实际上只是前面G逼迫出来的一个必然动作,一个沉着悠然之后的小小花哨。
这个主题以假切一刀开始,拖出一个悠长而又深沉温暖的主体,最后禁不住炫耀一番:
这是勃拉姆斯的谱子,完全符合音乐的内涵。
第一个主和弦上有f重音符号,我还见过没有f记号的谱子,我想这样也许更好,不给中庸之辈一个糟蹋音乐的依据。
不知莫扎特的手稿如何,实际上这无关紧要。
以今天有关版本的学术讨论环境,满可以引经据典,但是音乐已在那里,没有听到,再说也是白搭。
我对以上解释,自己都觉可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