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今天文化背景之下希拉里·哈恩很不容易。
可这一次,不知是谁定的基调,至少在这首协奏曲里,哈恩是今天博物馆学术音乐的牺牲品。
叫我失望的是,她怎么就像一个认真努力、出类拔萃的好好学生?指挥更糟。
乐队一出来就是乏味的拍子,而且打得干净利落,尽管音色优美。
第一个主和弦和紧接着的G音之间没有关系,音值绝对精确之外,只有音响高低之别。
随后,G和升F十六音符的旋律更加可怕,三个连音弧线,一节一段拍子打顿过去。
整个动机不是一个整体,没有松紧别致的动态和肆意纵横的气息,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年轻,有的只是电脑处理出来的精确均衡,无愧于今天音乐学术论文之最。
当年富特文格勒气恼托斯卡尼尼打拍子的音乐,和这整洁光亮的音色相比,托斯卡尼尼还是人性得太老派。
如果富特文格勒转世,老人一定目呆,随后绝对气疯。
与之不同的第一个录音,几十年之距,似乎更多一点自由自在的人气,不需要每天晚上去博客上做功课,有条不紊安排和大众交流的生意经。
人还不需与电脑竞争,不必和机械同步。
我不想去分析,三个乐章都是生气勃勃的年轻。
这录音我一连听了十几遍,每次听完,总要感叹:多么年轻!
我没特地去找录音版本比较,真的,现在我对演奏的区别没有太大兴趣。
这次偶然撞上,两个录音在YouTube上面依次相连。
我都听了,因为像是两首作品,所以才把谱子找来看个究竟。
我对哈恩没有成见,听过她的音乐会,还是很喜欢她的音乐。
哈恩的音乐有一种非常的质地,只是今天这个世界已在不同的平台上面。
说了半天,把具体版本的重要性都说没了。
我实在不知版本研究的巨细,有一点还算清楚:“滥”
谱子对初学者也许没有好处,但它的生存也不是不无道理。
反之也很简单,不管音乐家的背景地位如何,今天的“善”
本拯救不了艺术之外依样葫芦的庸才学究。
[1]哈默(ArmandHammer,1898-1990),美国石油大亨。
[2]也许因为贝多芬Op.2,No.1是三个献给海顿的作品中最早一个奏鸣曲的关系,向来的评论都把它看成是在海顿的阴影之下不太成熟的作品。
和以后贝多芬复杂的巨型作品相比,这种说法也许真有道理。
但是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我每次在琴上读贝多芬早期奏鸣曲,总觉得他一直在追求相同的东西。
就像他的第一交响曲,无论怎么幼稚,都是无可争辩的贝多芬。
是时间把天分磨炼得炉火纯青,最后成为一个奇观——贝多芬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3]Staccato中文翻译“跳音”
不太精确,Staccato的原意是音和音之间分离,不是跳跃,所以我用“音断气连”
来形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