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降E大调Op.81a,《告别》(LesAdieux)是中期的骨架,晚期的阴影。
慢乐章Andanteespressivo的主题基因,左右手是内心两个错差呼应的声音,音乐说话的口气清晰可辨,通过手指触动的音响振**,可以感觉语气的动态和气息。
说话不再需要文字的表意,语气的形态绕过欲说不能的文字和碍手碍脚的媒体,音乐在没有的里面超越具体,直接感应非物质的物质肌体。
以前在师院的时候,有盒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磁带常听,所以先入为主,总把这个作品归入中期的框架里面。
实际上,所有艺术作品的时代划分都没有绝对标准,各个时期作品确有不同特点,但是具体作品和具体艺术的追求很难运用理论划分归类。
e小调Op.90只有两个乐章,都说其简单。
看似简洁的第一乐章,具有晚期奏鸣曲的气势和飘逸。
第二乐章连个奏鸣曲都不是,甜言蜜语的主题和回旋曲(Rondo)的轻松易就都是幌子,主题每次回来,变奏一个比一个更加精彩,Coda是贝多芬结尾不断再生的拿手好戏。
Op.90是贝多芬晚期奏鸣曲在敲门。
2010-4-9
降B大调Op.106是贝多芬晚期的C大调《华尔斯坦》,可是这个作品规模更加庞大,戏剧性格更为多样复杂,音乐的创意和突破更为奇特多变。
这个作品太出名,说什么都不免鹦鹉学舌依附他言。
第一乐章已经够绝的了,我从第二乐章最后一个音翻过,下面一页就是第三乐章,不可思议的贝多芬怎么会来这样连接!
第二乐章的谐谑曲突然消失,悬吊的余音没有下来,随后居然出现如此一个环绕升F小调的悲歌,这是伤口焦炽的心泪,没水没血。
从阳光之下的挣扎叫嚣,突然进入如此无光无色的洞窟,连墨黑都是无,只有尼采悲剧的诞生,悲苦深处祈祷的精神光亮一线,缓缓在大师手笔纸上渗透:
第二乐章结束段落
第三乐章开始段落
这还没完,接下来突然天光降临的Largo,随着赋格平地重新升起的宏观——我的技术不行,赋格只能慢慢摸索。
真的,这个作品不敢轻易进去,我这凡人很难承受这般折腾,我挣扎了几天,最后一个音符结束,那天的我不再是人。
2010-4-12
自从降B大调Op.106之后,几天不敢再碰贝多芬。
今天小心翼翼打开Op.109的时候,琴上声音一出,温暖的细流拂面,千丝万缕的血管回涌,豁然的感觉好像一下回了家室。
尽管第一乐章中段(不管学者争论是否奏鸣曲形式)还是挣扎超越的贝多芬,但是音乐干净利落,我真的非常偏爱喜欢。
第二乐章的暴风雨也是闪电的短暂。
第三乐章不能再说,以前笔记里面已经亵渎过了,这次不敢。
尽管第三乐章的变奏之中,有合唱一般层层叠叠的赋格建构,整个奏鸣曲是轻盈之中的光亮和深沉,降B大调是贝多芬晚期非常特别的作品。
2010-4-15
我太喜欢这首奏鸣曲了,要说不敢,因为要说的感觉太多。
我不知从何说起,生怕烦人啰唆。
可降A大调Op.110真的非同一般,如此宏大的结构,用的却是简练的手法,如此深沉的情感,说的却是大白话。
第一乐章就是这么几个简单的和声,拆了装,装了拆,旋律似乎就是和声拆装的“示范表演”
,音乐达到的境界却无半点匠意人为,用简单的和声描绘旋律,用零碎的音素建构大厦,贝多芬无可比拟。
通常中段的慢乐章被占了先,所以一个简短的第二乐章恰到好处。
尽管音乐是在小调上面,这里,轮廓分明的谐谑曲是三度空间的动态轻盈,音乐节奏上下错位推搡,大量的切分(syn)和强错节奏(atedbeat),把轮廓分明的音乐碎成玻璃的闪烁耀眼。
和E大调OP.109一样,这个奏鸣曲只有三个乐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