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谐和律键盘前奏曲与赋格(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尽管我对巴赫独钟有余,而且他的音乐确实神乎其神,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巴赫是个文化磁场和社会现象,教科书中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个文化奇迹现象由一个具体的人物体现出来,现实就是这样简单。

当时巴赫正在谋求莱比锡圣托马斯(LeipzigSt.Thomas)教堂音乐总监的职位。

这个位置不但负责传统教堂音乐仪式,还要兼职键盘音乐和音乐理论的教学工作。

巴赫的WTC体现了这位求业者的实际能力和音乐艺术的造诣。

巴赫依据维尔克麦斯特尔(Werckmeister)谐和律的调音理论,通过具体音乐,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形式繁多的风格和形式:从自由即兴的幻想曲到类似曼陀林的(quasi-lute)琶音和弦(如C大调序曲);从各种舞蹈姿态的变奏,一直到在严格准则之下,层次繁复的复调音乐——在任何时值上面,两声部到五声部的赋格重叠!

巴赫在乐谱上声称,WTC是为年轻音乐家学习和研究类似音乐所用。

不管这些作品是为私下学习研究还是提供乐家玩赏琢磨,功能可以各种各样,说法可以千变万化,但我觉得,巴赫的WTC就是不大适合公共场合的消费“表演”

大多数艺术家,包括自己在内,创作以个人的体验为源,在无用功的艺术生涯途中,个人经验和形式客体争相搏斗。

个人一时的感情不能没有,但它常在自恋的沙滩搁浅。

艺术家的本能也许被滥情驱使,但是艺术家的智慧不断试图超越个别感情的局限,结果往往是场卓绝可泣、甚至悲剧惨烈的战争,留下神精缺陷和残废躯壳的结果。

所以旁人看来,艺术家总是有病。

巴赫的WTC不同。

它简洁明了,客观旁听,它不求自我表现,没有额外的感情累赘。

表面上几乎是学究的枯燥,但是因为远离局部的噪音,“中空”

的音响更有意味。

在巴赫的世界里面,我们听到感情深厚动人心弦的音乐,然而通过朴实无华的心态,巴赫写下最为复杂、最难演奏的宏图。

据说舒曼曾把巴赫的WTC看成音乐家的日常面包。

随便听来,似乎没有半点神奇可言,可是仔细一想,那是雪中之炭,不是锦上多余的花瓣;是维持每日生计的粮食,不是额外的奢侈消费,更不是外在的竞技表演。

WTC是乐家的百科全书,是平时的磨炼,没有可以炫耀之处,就像作家不以手边的《辞海》夸口。

但是,巴赫的WTC又不是字典那样死板的准则,而是有机的动态。

每一小段都是一刀一凿的雕刻创意,个体不在里面,也就避免滥情带来的踟蹰不前,可是回头看时,生动的个性又在那里有棱有角,有情有趣,被超越的个体在另一个他在的宏观里面现身现艺。

都说巴赫的两册WTC是“旧约”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是“新约”

其实两者全然不同,其间的写作环境和功用天差地别。

同样是发掘音乐形式和钢琴言语的极致,巴赫站在外面旁观,贝多芬锁在里面表现。

巴赫的WTC不是自我,而是客席旁观之中的奇思异想。

巴赫的WTC具有相当的实验性质,是探讨音乐语言形式和游戏规则,以及模变可能的极端,是开放状态的成人“积木”

游戏,甚至可以说是今天各种形式的电脑玩意。

我把WTC看成作曲家的练习曲,不是罗列有序的规范和锻炼手指肌肉功能的操练,而是音乐创作的范本,从中巨细音乐语言的形式演变和结构转折的发展过程。

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后来音乐家的音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音乐言语模式的来源,甚至包括今天的极简主义,菲利普·格拉斯从来没有提到巴赫,听一下巴赫第一册中d小调前奏曲,没有标新立异的巴赫,留给我们不是一个流派的模式标志,而是静止不动而又魔变无穷的彩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斯坦索姆神豪九零后天师一睁眼,我穿成两个熊孩子后娘桃桃乌龙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重生后我成了全大陆最横的崽狂探我的重返2008我真不知道原来我家这么有钱斗破乾坤,龙王求亲请排队重生之惊羽夫人每天都被套路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星际第一女将极品赘婿八零之珠光宝气公子实在太正义了棋魂:随身阿尔法狗穿成反派的病美人妹妹[穿书]洪荒之太清问道袖藏天光破茧一剑倾国空间农女:团宠娇妻甜又飒权游:睡龙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