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声音的发生,是由物体推动空气产生的波动,给我们带来听觉的感应。
在物体振**过程之中,如果物体振**来自于综合和不规则的来源,就会产生不规则的波动,在我们听来就是所谓的噪音。
可是,如果物体振**来自于协调统一的织体,或者一个固定音高的振**频率(Pitchedoscillatesfrequencies),比如任何乐器发出的振动能量(energyinvibratorymotion),那么就会产生有规则的波音,我们就会感觉和谐悦耳。
和谐的音单纯集中,音色圆润,甚至感觉轻微。
相反,因为包容不同因素,不和谐音具有咄咄逼人的扩张织体,音色尖锐甚至粗糙。
所谓和谐与不和谐的程度没有绝对定义,不同时代各有自己不同的标准,而不和谐音常常又是作曲家调动音乐动态的机缘破口。
去掉所有其他因素,从固定音高振**频率角度来探讨,拿钢琴上的低音C为例,因为特定的粗细、密度、拉力和长度,在琴槌敲击之下,这根音弦以每秒132次频率振**。
在发声的过程中,振**的频率被一次次有规律地分割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以此类推。
振**频率被分割的同时,振**的速度加快,速度越快,音也越高,同时也就越快消失。
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泛音。
一连串的泛音交叠上去,形成一个以C为主的丰富音响整体。
低音听上去觉得丰满,那是因为在它上面有着更多的泛音。
具体来说,如果让低音C持续振**,我们以为只是听到C这个音,实际我们听到的是低音C以上一连串其他的音。
英文overtone(上面的音调)这词形象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我们首先听到damental)。
第一个泛音是基音以上二分之一的振**频率,我们听到的是高八度C;第二个泛音是基音以上三分之一的振**频率,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八度上面的纯五度(perfectfifth);第三个泛音是基音以上四分之一的振**频率,我们听到的是两个八度上面的纯四度(perfectfourth);第四个泛音是大三度,等等。
从以下列表,我们可以看到振**过程中依次类推的音程。
第一次振**频率最为强烈,以后逐次减弱,好像我们听到只是一个C。
从第一个泛音开始,泛音振**频率的度数越来越小,泛音关系的远近是西方音乐和声功能的关键因素。
从以上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主音和纯五度、纯四度以及大三度与主音关系。
离主音相近的音,也就相对比较和谐。
这是西方音乐调性体系最为基本的要素。
所有音和音、调和调之间的关系都是由此产生。
以ic),加上大三度E和纯五度的G,形成稳定的三和弦(triad),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主和弦。
因为泛音现象,主和弦自然形成每个调性系统里面的中心支柱。
同时,又因为五度是泛音里面第一个离基音最近的不同音,在整个和声调性体系里面,五度的关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基音被叫作主音,英文tonic有强壮和增强的意思,而五度则被称之为属音,英文dominate有支配和控制的意思。
在和声规律里面,属音对于主音,有着“支配”
或者“归宿”
的作用,所以和声的调性以五度(属音)排列。
以C大调为例,紧接着的就是G大调,而G大调后面,就是D大调,这样依次类推排列下去,一个圈子兜回C大调,正好十二个调性。
和声又是一个上下左右自由转换的灵活体系,以主音和弦为中心,向上五度的和弦是属和弦,下行五度的F和主音关系是四度,被称之为下属和弦。
和声体系和我们东方哲学的灵活应变相似,不是阶层的高低的区别,而是相对的关系,任何和弦前后左右都可以相互转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音和音,和弦和和弦之间都是关系的关系,只有关系的远近,没有固定的中心[6]。
调性关系的远近,就像色彩关系的远近一样,通过这种关系的远近以及音和音之间的和谐与否,作曲家用来调度控制音乐的动态。
西方音乐很早就意识到泛音所提供的八度、五度、四度甚至三度的和谐因素,中世纪后期最早的复调音乐就在音响共鸣之中寻找这种和声关系。
西方音乐长期探索和声规律之中不同调性的可能,寻找辨别不同调性之间的色彩倾向和区别,并且一直试图运用不同调性作曲。
西方早就知道调性的五度循环,为了可以更有系统地运用各种调性的可能,似乎需要有个相对平均排列的音阶体系。
可是人们发现,每个音的振**频率并不平均一致,并且更进一步发现,如把所有的调性依据理论排入五度循环,很多音高的度数并不和谐,所以很难在键盘乐器上面达到绝对的平衡。
表面看来,这音响的物理现象似乎与音乐没有太大关系,可是西方的音乐大厦,就是建在这个自然发声现象规则之上的庞然大物,在西方实证科学的人文环境里面,这是音响发生的自然规律,不是人为主观限定的准则[7]。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