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推开房门时,屋里正传出清脆的童音:“外婆,这个字念‘糯’,不是‘懦’!
你又错了啦!”
紧接着是一阵哄笑。
陈露站在门口,看见小女孩正用温州话给外婆讲解识字卡片,一边说还一边模仿老师敲黑板的动作。
老人笑得眼角皱纹堆叠,手里捏着一块刚蒸好的米糕,热气氤氲中,一句熟悉的方言悠悠飘出:“乖乖,吃口糯米饭,力气大大的。”
那一刻,陈露突然明白了林承宇跪倒在控制台前时的心情。
不是失败的崩溃,而是被遗忘已久的温度重新灼烧灵魂的痛楚。
当晚,她在办公室整理行动档案,准备提交最终结案报告。
文件夹命名为《言生万物?终章》。
当她翻到“静默模块Ⅲ”
的技术分析页时,眉头微蹙??研究人员发现,该程序并非单纯依赖外部信号控制,其核心算法竟包含一套复杂的“情感抑制模型”
,能够精准识别并屏蔽个体对特定声音产生的情绪反应,尤其是与亲情、童年记忆相关的语调波形。
换句话说,“终焉之声”
真正攻击的,并非语言本身,而是语言背后的情感联结。
她怔住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回音室”
的胜利就不仅仅是技术对抗的结果,而是一场关于“爱是否可被编码”
的哲学博弈。
机器可以模拟悲伤、愤怒、喜悦,但无法复制母亲呼唤乳名时那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它可以生成千万种方言发音,却造不出爷爷讲睡前故事时那种缓慢而安心的节奏。
真正的防线,从来不在服务器里,而在人心深处。
三天后,一场名为“听见”
的公益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展厅中央陈列着一台复刻版“回音室”
原型机,周围环绕着一百零八个透明音盒,每个里面都封存着一段濒危语言的真实录音:独龙族的狩猎咒语、京族的渔舟吟唱、仡佬族的婚嫁祝词……参观者只需将手掌贴在玻璃上,就能听到那段声音在耳畔响起,同时眼前浮现对应的全息影像??说话者的面容、动作、眼神,乃至风吹过他们衣角的细微声响。
最引人驻足的是第七十三号展柜。
里面是一段来自贵州深山的苗语童谣,录制者是一位八十九岁的老婆婆,三天后便安详离世。
据家人回忆,她临终前反复念叨:“要把歌留给孙女。”
可她的孙女从小在深圳长大,一句苗语都不会说。
展览开放首日,那位孙女带着耳机来了。
她把手放在音盒上,泪水瞬间涌出。
童谣结束时,她对着空气轻声回应:“奶奶,我听到了。”
这句话被现场录音捕捉下来,自动录入数据库,成为“语觉计划”
新一期训练样本。
系统将其标记为“跨代际情感反馈激活案例”
,编号YJ-20-089。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北极圈边缘,一座废弃气象站悄然亮起灯光。
这里是“回音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