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上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两个共同的特点。
首先,它们都属于“讲解—接受型”
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服从于学科教学的需要,系统、完整地传授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
其次,它们都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
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之间很少有主动的信息的双向交流。
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剥夺了学生课堂教学的情感生活,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学生往往畏惧学习,厌学现象严重。
如何尽快改变课堂教学的这种沉闷局面,成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由“授”
到“学”
慕课具有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开放程度高、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其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
字,即学生的学习。
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授”
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学”
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这样便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这种由“授”
到“学”
的权利关系的转变,得益于慕课的基本特点。
首先,慕课空前的规模和开放程度以及不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成为可能,再加上慕课操作简便、学习成本低廉,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由可能变成了现实。
其次,慕课的可重复性为学生的温故知新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或兴趣有目的地对学习内容进行重复,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现行课堂模式的“满堂灌”
。
最后,慕课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和互动,巩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体验和互动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学习方法,其教学价值取向强调的依旧是学生的学习。
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静态,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的独立认知、感受和领悟;互动是学生学习的动态,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的诠释和交流。
所以说,慕课实际上是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感受、领悟以及诠释和交流等的集合,这使得慕课的制作必须紧扣“学”
字,因而慕课的制作者——教师的水平也就成为学生评价慕课质量的重要内容。
(三)重新切割课堂
慕课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要求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两个方面均有表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