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方面,就授课内容而言,课程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教师在成为合格的讲授者前必须先成为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攀登学科的前沿。
不仅如此,教师更要了解学生,深谙教学规律,将学生的需要或兴趣巧妙地融于教学活动中。
另一方面,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锤炼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革授课形式。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而不是现行课堂的40分钟甚至50分钟。
因此,慕课的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
,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构成。
学习时,学生好像正经历电子游戏的通关过程,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继续听课。
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在学堂在线上开设的微课程《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为例,课程以4~6件(组)精品文物作引子,将学术界探索中华文明的过程作为线索,实地实景介绍古代中国在造船、玉器等诸多领域的杰出成就,其中不乏学术前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内容精彩纷呈、雅俗共赏,学生可以全方位地、直观而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
每个章节都是10分钟左右,教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都设置作业让学员在线完成,学员有3次答题机会,教师在线评改。
这样的微课程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知识的建构完美结合在一起。
教师在制作慕课视频时,必须把握教学规律,既要合理控制时间,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和答案。
更进一步讲,成功的慕课要求教师成为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
教师既要像电子游戏的设计师一样环环相扣地设计课程环节,又要像演讲家一般将每一个环节都生动形象地讲授。
因而,在慕课大潮的冲击下,照本宣科和“满堂灌”
式的教学模式将无立足之地。
慕课本身呈现的是教学改革进程中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形式,诠释的是教学改革目标中以“学”
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这种全新形式和价值取向冲击了现行教学评价方式。
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重在评价“授”
字,也就是评价教师课讲授得如何。
这一过程中,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和教师品评授课,学生很少能够参与其中。
在慕课中,以“学”
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加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授课形式,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放的和自由的互动成为常态,使学生对课程的每一个诉求都会直接影响该门课程,这其中包括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看法。
也就是说,在教学评价方面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