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总的来说,差不多从施纳贝尔开始,所有的演奏家都在往一个方向努力:研究乐谱,尊重乐谱,以乐谱为圭臬。
我们的时代,演奏家之间地域风格的区别,已经远远不如时代的特征区别那么鲜明了。
即使是20世纪90年代的钢琴演奏与现在相比,已经非常不同了。
横向上来看,同属一个时代的演奏家,他们往往具有一些比较相似的气质和近似的处理音乐的方式。
现在听听我的老师格拉夫曼早期的录音,和他现在的演奏比较,风格差异是很明显的,但就现在的格拉夫曼来说,仍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气息。”
具体说来,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和浪漫主义的作品的演绎,各自经历了不同的轨迹。
“我感觉,时代的因素产生的变化,似乎更多地体现在了古典主义时期对作品的处理上。
20年前的海顿有特殊的声音,而当代的演奏家在古典时期的作品中注入了更多的想象力,且在钢琴上追求了更多的色彩变化,更为大胆。
浪漫时期的作品,从一开始,每个演奏家都会注入鲜明的个人风格。
对于作曲家原始意图的理解本来就各有不同,每个人的处理又都不一样,产生出来千差万别、活灵活现的个性演绎。”
王羽佳接着谈到具体的演奏家:“我非常喜欢普列特涅夫的肖邦第三号钢琴奏鸣曲的唱片,他的演绎非常具有特点,既有肖邦的灵魂,又有个人丰富的创意在其中。
还有波格莱利奇,他的演绎极具戏剧性,是一位色彩大师。
20世纪的钢琴家,除了拉赫玛尼诺夫,我还很欣赏科托,他善于营造美轮美奂的诗意意境,他也经常带来出其不意的美妙韵味。
施纳贝尔演奏的贝多芬也是我衷心喜爱的杰作。
在当代,每个演奏家都在你追我赶,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不断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试图营造完美的演绎……然而回头听听那些20世纪大师的演奏录音,发现他们其实早就矗立于巅峰之上了。”
对于当代的钢琴技术,王羽佳接着表达了她的看法:“总的来说,当代的演奏家们在技术上比以前的演奏家更好了。
这是显而易见的。
不只是钢琴家,小提琴家、大提琴家……包括指挥都是如此。
小孩子学钢琴也越来越早。
拿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来说,在早先的确是一部非常难的曲子,而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十四五岁的孩子都在弹。
对于时代来说,这是一个进步。
从另一个方面说,对于前辈大师在音乐上达到的境界,我们反而比较难去企及了。
他们生活的年代,个人技巧也许并不是那么完善,做不到万无一失,会有错音,高难度段落的把握也不是那么完美。
但正因为此,才会将感情的表达和演奏时小心翼翼的控制结合起来,才会令情感的流露更有切肤之痛。
从这个意义上说,技巧上的困难也是具有表情意义的。
反之亦然,技巧上能够非常轻松地做到了,音乐上也许反倒没有那么深刻了。
所以当代的演奏家,尤其需要更多的生活体验,以及通过其他途径来让演绎更为深刻和永恒。”
生活点滴
在美国生活多年,王羽佳还是觉得中国菜最好吃。
在她回到北京的家时,妈妈塞给她一本《道德经》。
谈到此,她笑着说:“古文本来就难懂,妈妈给我的那本《道德经》还是繁体版的。
其实妈妈的想法我理解,她在我音乐方面并不说很多,她关心的是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我现在一个人忙里忙外,没有人帮我,完全是一个人打拼。
——大概因为这样,她便愈加不放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