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智力竞赛节目、游戏节目、广播电视论坛节目都是从问答形式演变而来。
当然,新闻节目更是离不开采访。”
[3]
——以传播效果而论,大凡能够对社会产生广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传达内容,大都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观众的现实题材。
而“三贴近”
题材的选择,往往来自于深入的采访。
美国畅销书《杀人犯和其他友好的人们》的作者丹尼斯·布赖恩认为:“我们对我们同时代人的最生动的印象是通过采访得来的,这种情况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明显。
几乎每一件重大的事件,都是通过一个人问另一个人才让我们知道的。
因此,采访者处在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力和影响的位置上。”
[4]
——以采访的功用而论,且不说以采访为基础的新闻、时事节目,即使是影视剧中引起观众共鸣的作品,往往也是深入生活观察采访的结果。
从《新闻启示录》到《新星》,从《16岁花季》到《外来妹》,从《凡人小事》到《大考之年》……无论是故事性还是纪实性的电视剧创作,其成功都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采风”
。
美国是“电影王国”
,可是美国公众却从来没有根据哪一部电影的生活方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然而,一些医院利用电视剧中的“模型”
开展集体疗法业务确是当今美国社会的事实。
评论家们认为,由于电视剧题材大多贴近现实生活,为许多观众提供了替代疗法。
观众把剧中人物遇到的问题、障碍、麻烦、矛盾同他们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由此可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节目创作,必然要以深入生活观察采访为途径。
——以节目制作的流程而论,采访是节目制作环节的第一道工序。
对此,可以用一个简单图表来显示:
通过上述的分析、归纳,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电视采访的历程、变革和作用。
电视采访的历史演变,可以说是由模仿到自成一体的探索历程。
“电视拥有巨大的潜能,但要发挥它的威力,必须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有赖于电视工作者对电视特性的不断认识和开掘。”
[5]中国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虽然起步晚,但技术手段已达到现代国际水平;一支稳定的职业记者队伍已经形成;采访实践已积累了40年的经验;采访的触角不但遍及全国,而且伸向了世界;电视记者所到之处,受到社会的重视……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电视记者的采访已经进入了创造性的成熟时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