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时,利用先期安装在不同地点的摄像头记录的地震画面,丰富直播节目的画面信息量。
此外,利用救援车的移动车载拍摄系统,提供震后房屋建筑损害情况的直观画面。
CCTV播出的芦山地震灾区的最早的画面,就是四川雅安武警支队随车携带的3G画面拍摄系统传回的。
在多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可以灵活整合多渠道视频资源,寻求与其他媒体的联动,使新闻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移动3G画面、摄像头监控画面、航拍和移动“动中通”
技术拍摄的画面等,已经成为电视媒体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来源。
在这次突发灾难事件的报道中,CCTV利用多渠道视频资源和信息资源,灵活编排节目内容,重组报道结构,丰富了节目报道的样态和形式。
创新的概念包含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可以说,CCTV新闻频道围绕这次直播在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新闻资源的开掘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从一定意义上讲,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最为核心的是对人力资源的重新审视和开发,对媒体本身来讲,也是发挥潜能的一种创新。
2.及时传递最新现场动态
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能力,是一个媒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作为现代电视媒体,必须构建直播常态化的平台和机制。
而作为拥有新闻频道的电视媒体,往往以频道为播出平台,灵活进行直播。
在2008年“5·12”
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CCTV很好地发挥了新闻频道平台的作用。
推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特别节目,创造了连续32天每天24小时的直播纪录。
2013年“4·20”
芦山地震是在早晨8点02分发生,由于现场视频图像缺乏,CCTV新闻频道在1小时内做了4次电话连线,同时插播雅安的背景资料和信息。
地震发生1小时后的9点至10点期间,又进行9次电话连线,以现场记者声音、图片、演播室主播报道的灵活穿插,对芦山地震有关震情和救援情况进行权威媒体的解读。
10点推出特别报道《四川雅安强地震》,连续播发现场最新动态信息,有效进行舆论的引导。
值得提到的是:“4·20”
芦山地震直播节目中的短片插播做到了及时更新,制作速度提升。
《四川雅安强地震》播出的短片以地图和受灾群众的图像作为特别节目的开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片花的内容较好地利用了监控录像的素材,展现了地震现场的细节,十分逼真感人。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最为关注的是现场的最新动态。
一般来说,地方电视台记者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方便,往往能够最先抵达现场。
因而,怎样把地方台记者的报道内容有效地引入CCTV的直播系统,需要进行慎重的选择。
成都电视台记者蒋林在对现场的选择、报道时机以及细节捕捉等方面做得十分到位。
当CCTV的记者没有抵达现场时,新闻频道直播间与成都电视台现场记者对接,及时传播现场的情况。
地震当日中午13时22分,成都台记者蒋林在芦山县人民医院与央视文静连线,报道芦山医院的救治情况。
蒋林通过在现场数正在搭建的救灾帐篷,传递了芦山县人民医院治疗能力有限的信息;蒋林对公安武警官兵光着脚列队点名的细节表述,说明当时情况的紧急;对地震受伤者的采访和观察,报道出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恐慌。
在一定程度上讲,CCTV在借鉴汶川和玉树地震报道经验的基础上,对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的反应和报道具有创新和改进,在反应速度、拓展多元信息渠道、整合信息内容、发挥频道平台作用、与地方台现场记者沟通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
3.理智把握报道基调
电视新闻直播是一种呈现方式,这种呈现方式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电视的优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