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
燕王、秦王、晋王都曾屡次带兵出征,节制沿边诸将,威权日重。
洪武九年(1376年),训导叶居升曾直言进谏,说:当前,朝廷赋予诸侯王的权力过大,要警惕出现下强上弱,尾大不掉的局面。
现在就应早做措置;否则,等出现离心倾向时再去减地削权,便会引起诸王的怨恨与反抗,像汉朝的七国、西晋的八王那样,或据险自守与朝廷抗衡,或率兵人京制造叛乱,到那时就无法控制了。
不要认为,这些人都是皇子,不会干出这种事来。
七国诸侯王于汉景帝皆为至亲,不是照样兴兵作乱吗?由此可见,分封制弊端甚多,希望皇上及早采取救治的措施。
应该说,这一建议是非常富有远见的,而且提得正是时候。
可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朱元璋,听了之后却愤怒异常,认为叶居升心怀叵测,有意挑拨关系、制造混乱。
大嚷大叫,一定要把他杀死。
最后,叶居升终于被击死狱中,此后,就再也无人敢于进谏分封诸王之事了。
三
明太祖有子二十六人。
太子朱标温文尔雅,赋性仁厚。
朱元璋觉得他有些柔弱,有意识地让他处理一些复杂事务。
这样,就更明显地看出,父子两人为政之道,差异甚大。
老皇帝主张以猛治国,通过严刑酷法来威慑官民;而太子却主张仁政爱民,认为杀人越少越好。
一次,他向太祖进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
朱元璋没有作声,第二天,父子俩在东阁外闲步,朱元璋故意把一条带刺的手杖扔在道上,叫朱标把它捡起来。
朱标面有难色。
朱元璋说:“你害怕手杖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先给你削光了,再交给你,岂不更好。”
眼看着“手杖”
上的刺削得差不多了,不料,太子朱标竟一病不起。
这时,太祖已经六十四岁了。
究竟传位给谁,一时竟没有了主意。
他认为四子朱棣沉雄、果断,颇有父风,有心立为太子,但群臣中多持异议。
理由是,朱棣前面还有两个兄长,弃兄立弟,于礼不通。
其实,更大的障碍还是,朱棣本系庶出,其生母是高丽国进贡给太祖的一个妃子。
按照正统观念,人继皇位的必须是皇后所生的嫡子。
既然皇子中没有办法安排,事出无奈,只好把太子朱标的儿子、十六岁的朱允坟册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也料到了诸叔王未必服气,便特意编写一部《永鉴录》,教育诸王安分守己,顾全大局;又颁布了《皇明祖训》,把皇帝与诸藩王、臣下所应恪守与不该做的事,规定得一清二楚,还提出,皇亲中如果发现谋逆之事,格杀勿论。
但是,这一切终究是纸上文章,一旦他撒手红尘,任何约束力也就化为乌有了。
诸叔王凭借手中的雄厚实力,言多不敬,行辄越法,根本不把这个年轻、文弱的小皇帝放在眼里。
特别是燕王朱棣,从青年时代起,即跟随父亲驰驱疆场,战功卓著,成为诸王中的实力派、佼佼者,对于朱允坟的帝位造成了严重威胁。
早在太祖册立皇太孙那天,诸王都按时侍立两侧,唯独燕王朱棣姗姗来迟,到了之后,又重重地拍打着皇太孙说:“我这个侄儿真是幸运啊!”
受到了太祖的严厉斥责。
朱允坟即皇帝位,群臣人宫朝贺,朱棣竟无视礼法,从皇帝专用御道上殿,而且不叩不拜。
监察御史曾凤韶以“大不敬”
罪弹劾燕王,建文帝却说,都是亲人,不必追究了。
户部侍郎卓敬密奏建文帝说,燕王才智过人,酷似先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