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戴的斗笠叫作“东坡笠”
,吃的蚕豆名为“东坡豆”
。
村里有一口“东坡井”
,父老们口耳相传:先生当日舍舟登陆后,发现村民饮用的竟是潦洼积水,污浊不堪,以致经常患病,便带领群众踏勘地脉,就地挖井汲泉。
数百年来,井泉源源不竭,水质甘甜,群众饮用至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郭沫若先生前来视察,还曾菌上一勺,亲口尝过。
无独有偶,镇西十五公里处,紧靠海边的地方,也有一口古井,名为“白马井”
。
传说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归来,三军在此登岸,正值盛夏炎阳似火,一个个口渴难挨,将军的坐骑白马,掠地长嘶,“踏沙得泉”
,解除了将士干渴之苦。
为了纪念这位伏波将军,感戴这番神奇的恩赐,后人便在泉眼上面筑围成井,并在井上盖起一座伏波庙,世世代代,香火不绝。
耐人寻味的是,同是掘井得泉,伏波将军的行迹却被后人神化,千秋筑庙奉祀,凌驾于万民之上,人们自然敬而远之;而诗翁东坡则截然相反,他置身于群众之中,力求做一个货真价实的“黎母之民”
,老百姓便也接纳了他,把他看成是自家人。
九百年间,世事纷纭,沧桑变易,外边世界走马灯般的变幻无常,“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而坡翁以风烛残年的一介流人,却能世世代代活在黎、汉两族人民的心里,未随时间的洪流**然汩灭。
这一方面说明了公道自在人心,历史是公正无私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的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二
东坡先生人儋之初,尽管朝廷有“不得签书公事”
的旨令,但毕竟还挂有一个“琼州别驾”
的虚衔,因此,州府官员依例把他安置在城南的州衙里暂住。
从诗人吟咏的:“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落枕前。”
看得出,州衙的房舍原是十分破漏的。
经过一番修葺,总算可以安居了。
不料,后来被下来巡访的官员所察知,立即出面干预,这样,东坡先生只好从官舍中搬出,到城南污水池旁边的桄榔林丛中买下一块地方,在邻里和友生的热情帮助下,“运甓畚土”
“结茅数椽”
。
先生名之为“桄榔庵”
,并率性吟咏: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
其实,房舍十分鄙陋,而且周围环境也十分恶劣:“海氛瘴雾,吞吐呼吸。
蝮蛇魑魅,出怒人娱。”
至于清代画手笔下的《桄榔庵图》,已经脱离了当时的原貌,那上面画的是:一带连山之下,林木掩映中,现出一座由高大院墙环绕着的三进砖石结构的典丽厅堂。
其间显然带有文人想象的“诗化”
成分,并不符合当时当地的艰窘实况。
现在,桄榔庵已经片瓦无存了,遗址周围还有一些耸天直立、羽状复叶丛生于茎端的桄榔树,临风摇曳,楚楚生姿,令人蓦然兴起思古怀人之情,仿佛依稀可见先生当日林间负手行吟的情态。
而村民们尽管明明知道,这些林木都是后来长起的,并非东坡先生手植;但是,因为它们长在先生住过的庵舍四旁,便也爱屋及乌,像《诗经甘棠》篇所讲述的:“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