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当然,就营口人来说,酷爱街头绿柳,不仅仅是珍惜春光,珍惜绿荫,也是珍视自己的茧花汗水,劳动果实。
如果说,在其他地方,是“此树易荣滋,无根亦可活”
“无心插柳柳成荫”
的话,那么,在这盐碱低洼的辽滨之城,栽活养大一株翠柳却绝非易事。
这满城路柳的荣滋,不知要费去几载光阴,消耗多少人、财、物力。
单是每年从外地运进城里来的植树用土,即当以数万吨计。
换土、栽培之后,还要细心培护一缠裹草绳,围上木障,或护以石栏,定期灌水、喷药,认真照管。
去年秋天,我曾亲眼看到这样一个场景:黄昏时分,一个六七岁的男孩举着浸过煤油的火把,烧烤窗前路柳的枝干。
年轻的爸爸在楼上看到了,慌忙地跑下来,将火把夺过去踩灭,并厉声斥责着:“再不许你糟蹋树!”
小男孩一面委屈地辩解着,一面用脚踩杀熏烤下来的毛虫。
爸爸低头一看,知道错怪了孩子,不好意思地重新点燃起火把,和儿子一道继续捕烧其他树干上的害虫。
我还听人们讲述过两个青年教师结婚植树的故事:
在新婚蜜月里,小两口商定在院里栽几棵柳树作为纪念。
丈夫喜爱陶诗,仰慕“五柳先生”
,提议栽五株垂柳;妻子是现代史教员,主张栽植六棵,理由是:当年贺龙同志趁战争空隙,在晋西北蔡家崖建立过“六柳亭”
。
正当这对小夫妻含笑争执时,老祖母出来打了“圆场”
,说:“也别吆五,也别喝六,我说栽它九棵。
九柳——‘久留’,取个吉利。”
就这样,九株新柳绿化了整个庭院,一时传为美谈。
面对着鹅黄嫩绿、老紫娇红的千般花木,人们总喜欢把它们人格化,赋予一定的主观意念。
其实,花木本身何尝有什么自觉的抱负、理想,无非是物竞天择的生存规律使然。
但是,由于它们独具的形象、素质,确确实实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寄托。
苍松使人想起坚贞不屈的志士,古榕使人想起胸前飘着长髯的智慧老人,芭蕉使人想起浓妆艳抹的姝丽,而辽滨之城的翠柳,则使人想起具有高尚情怀和献身精神,“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的“孺子牛”
。
辽滨翠柳,植根于贫瘠的盐渍土壤,自从绽出第一片嫩叶,便开始吸吮着苦咸的乳汁,应该说,生计是艰难的。
但它们自甘清苦,乐观向上,带着强烈的自豪感,尽心竭力装点着大地母亲,把满路清荫托献给过往行人。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常常同一些教师、医生、作家、记者打交道,了解他们的生活,也熟悉他们的属性。
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一片片一行行从异地移来,在辽滨之城成活长大的绿柳,都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身旁这些可敬可爱的知识分子。
他们中有许多人来自“海、北、天、南”
,告别了繁华、绮丽的家乡,扎根在这座生活、工作条件都比较差,暂时还有许多困难的中小城市,为四化建设倾洒着汗水,所取者少,所予者多。
这种风格,不正像那些辽滨翠柳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