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当时,北有契丹、北汉,虎视眈眈;西有西夏,日夕图谋东进;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大;南有吴越、南汉、南唐,占据着重要经济地区,割据称雄。
太祖、太宗两朝,整整用了二十年时间,才结束了十国割据局面。
尔后,太宗七年间两度征辽,都惨遭失败,不得不完全采取守势。
到了第三代皇帝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直抵汴州以北的澶州,宋廷惊恐万状,甚至拟议迁都,最后与辽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后期又面临着金人的大举人侵。
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这不必说了;终北宋之世,尽管没有发生过大的内乱,但外患频仍,兵连祸结,却是公认的事实。
六
宋朝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它兼为古代中国修文之高峰与武备之谷底。
这和立国以来一直奉行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的统治政策有直接关系。
说到“轻武”
,有人也许不以为然。
因为在太祖、太宗眼中,“武”
已经重到不能再重的程度,以至言“兵”
色变,带有一种恐惧心理。
这是事实。
但这种重武、惧武的心态发展到极端,必然走向抑武、贬武一途。
这也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于是,文人就成了政权的主要依靠对象,文人知州,文人人相,文人管辖军队,文人能够较为随便地议论时政,在宋代,文人得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优越地位。
当然,这种“重文”
,恰也说明,在宋初皇帝心目中,文人是无足轻重的,是最容易驾驭和控制的。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赵匡胤曾经说过:我用百余名儒臣分治百藩,纵使他们都去贪污,其为害也赶不上一个武将。
这最露骨地道出了重文的实质。
当然,历史上常常出现“无心插柳柳成荫”
的现象,不管原初的用意何在,随着一系列政策、制度的确立与实施,重文轻武逐渐成为有宋一代全社会的普遍意识,客观上也推动了整个文化的发展。
所谓“守内虚外”
,可从宋太宗的论述中了解个大概。
他曾对近臣说过:“国家者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特边事耳,皆可预防。
若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宋史宋绶传》)这里反映出他对“外忧”
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终北宋之世,一直把主要兵力,尤其是为数一半以上的禁军的主力部队,放在京师与内地要冲,以防备和对付“内患”
。
至于北部数千里的边界线上,则只有少量兵力,又分散在多个孤立的据点上;而且,战斗力极差。
苏轼等有识之士都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明确地指出,部队中多是一些资望甚浅的人担任将帅;而在第一线领兵的,“非绮纨少年,即罢职老校”
“一旦付以千万人之命,是驱之死地矣”
。
至于兵员,素质就更没法说了,“河朔沿边之师,骑兵有不能披甲上马者,每教射,皆望空发箭,马前一二十步即已堕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