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可比苏东坡的粗多了。
这种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争得“士”
的真正社会地位,在较高层次上维护知识阶层的基本价值和独立性的期望,不过是严重脱离现实的一厢情愿的幻想。
李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现实:他处身于大一统的盛唐之世,而不是王纲解纽、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时期,同两汉之交农民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未能建立起新的朝廷,南阳豪强集团首领刘秀利用农民军的成果,恢复汉朝统治的形势,也大不一样。
春秋战国时期,“士”
属于特殊阶层,具有特殊作用、特殊地位,那种诸侯争养士、君主竞揽贤的局面,在盛唐时期已不复存在,也没有可能再度出现。
当此之时,天下承平,宇内一统,政治上层建筑高度完备,特别是开科取士已使“天下英雄尽人彀中”
(唐太宗语),大多数士子的人格与个性愈来愈为晋身仕阶和臣服于皇权的大势所雌化,“帝王师”
反过来成了“天子门生”
,“游士”
阶层已彻底丧失其存在条件。
李白既暗于知人,又未能明于知己,更不能审时度势,偏要“生今之世,返古之道”
,自然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自然就免不了到处碰壁了。
归根结底,李白还是脱不开他的名士派头与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
四
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使李白陷人无边的苦闷与激愤的感情漩涡里。
尽管庄子的超越意识和恬淡忘我、虚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使李白在长安放回之后,寄情于皖南的锦山秀水,耗壮心,遣余年,徜徉其间,流连忘返,尽管他从貌似静止的世界中看出无穷的变态,把漫长的历史压缩成瞬间的过程,能够用审美的眼光和豁达的态度来看待政治上的失意,达到一种顺乎自然,宠辱皆忘的超然境界,使其内心的煎熬有所缓解;但他毕竟是一个豪情似火的诗人,只要遇到一种触媒,悲慨之情就会沛然倾泻。
史载,晋代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
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趁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咏诗述怀,大加赞赏,于是把他邀请过来细论诗文,直到天明。
由于得到谢将军的赞誉,从此袁宏声名大著。
李白十分羡慕袁宏以诗才受知于谢尚的幸运,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因而在夜泊牛渚时,触景伤情,慷慨悲吟: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由于诗是有感而发,所以,就显得格外凄婉动人。
他的心境是万分凄苦的,漫游秋浦,悲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登谢跳楼,慨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眺望横江,惊呼“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
眼处心生,缘情状物,感慨随地触发,全都紧密结合着自己的境遇。
他通常只跟自己的内心情感对话,这种收视反听的心理活动,使他与社会现实日益隔绝起来;加上他喜好大言高调,经常发表悖俗违时的见解,难免招致一些人的白眼与非议,正如他自己所言:“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这更加剧了他对社会的反感和对人际关系的失望,使他感到无边的怅惘与孤独。
《独坐敬亭山》只有二十个字,却把他在宣城时的孤凄心境绝妙地刻画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大约同时期的作品《月下独酌》,对这种寂寞的情怀反映得尤为深刻,堪称描写孤独心境的千秋绝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