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下了这样一件事:楚王听说庄子是个贤才,便用重金聘他为相。
庄子却对使者说:“你看到过祭祀用的牛吗?平曰给它披上华美的衣饰,喂的是上好的草料,等到祭祀时就送进太庙,作为牺牲把它宰掉。
到那时候,牛即使后悔,想作个孤弱的小猪崽,还能做得到吗?”
历史是既成的事实,不便假设,也无法假设;但后来者不妨做某些猜想。
假如那些身居高位,享禄万钟,最后惨遭刑戮的明初开国功臣,有机会读到庄子的这番话,那又该是怎样一种滋味涌上心头呢?
三
皇城与濠上,相去不远,却划开了瑰伟与平凡、荣华与萧索、有为与无为、威加海内与潇洒出尘的界限,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蕴与情趣。
遥想洪武当年,金碧辉煌的皇陵、帝都,该是何等壮观,何等气派。
与之相较,庄子的濠上荒台,冢边蔓草,却显得寂寞清寒,荒凉破败,而且恍兮忽兮,似有若无。
但是,就其思想价值的深邃和美学意蕴的丰厚来说,二者也许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尽管当地朋友一再说,两千多年过去了,时移世异,陵谷变迁,有关庄子的遗迹怕是什么也没有了,看了难免失望,可是,我却仍然寄情濠上。
我觉得,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它的生命力是恒久的。
庄子的思想,也包括“濠濮间想”
之类的意绪,属于隐形文化,它与物质文明不同。
它的魅力恰恰在于能够超越物象形迹,不受时空限隔。
比如庄、惠濠梁观鱼的论辩中所提出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实际上却涉及认识方法、逻辑思维、艺术哲学、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把两位大哲学家的情怀、观念和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庄子是战国时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周岁,属于上寿。
要论他的才智,在当时弄个一官半职,混些功名利禄,可说是易如反掌的。
无奈他脾气过于古怪,始终奉行他的“不为有国者所羁”
的清虚无为的立身哲学,也看不惯官场的钻营奔竞、尔虞我诈的污浊风气,因而穷困了一生,寂寞了一生。
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对当时黑暗的现实保持清醒的认识,才敢于呼号,敢于揭露,无所畏惧。
因而,他的生活也是自由闲适、无住无待的,正如他自己所言,“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
。
濠梁观鱼,正是他的这种闲适生活的真实写照。
要之,“濠濮间想”
,有赖于那种悠然忘我的恬淡情怀和幽静、孤寂的心境。
这种情怀和心境,不要说雄心勃勃、机关算尽的朱元璋不可能拥有,就连敏于事功、多术善辩,整天奔走于扰攘红尘中的惠施,也如隔重城,无从体认。
惠施是庄子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的最大的论敌。
论才学,庄、惠可说是旗鼓相当,两个人有些思想也比较相近;但就个性、气质与价值取向来说,却是大相径庭的。
因此,他们走到一处,就要争辩不已,抬起杠来没完。
一部《庄子》,记下了许多直接或间接批驳惠子的话。
但是,由于他们是“对事不对人”
的,因而,并未妨碍彼此成为真诚的朋友。
惠子病逝,庄子前往送葬,凄然叹息说:“先生这一死,我再也没有可以配合的对手了,再也没有能够对话的人了!”
他感到无限的悲凉,孤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