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虚的能生出实的来,王阳明“大悟”
之后,顿觉过去二十年错用了功夫,他现在终于找着一条新的吻合圣道的路径。
三十八岁这一年,他标举出了“知行合一”
的口号。
也正好有了讲坛,他受聘主持贵阳书院。
这也是学说给他带来的好事。
贵州的提学副使席元山来问他朱、陆同异之辨,他不讲朱、陆各自的主张,而大讲了一通自己的“大悟”
。
席元山怀疑而去,第二天又来,王阳明给他讲了一通“知行本体”
的思想,并用自己新著的《五经臆说》来佐证,就是用经书上的格言来印证自己所言不谬。
席元山越听越有味,连来了四趟,豁然大悟,以为“复睹圣学”
,抓紧修整贵阳书院,亲自率领着贵阳的秀才们去迎接王阳明。
王阳明遂告别了处于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的龙场驿,告别了那个充斥着“蛇虺魍魉,虫毒瘴疠”
、中土人来了就难以生还的地方。
他的知行合一学说操作简便,意义深远。
他对学生说:知是行的主意,行实际上就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世上有一种人,糊里糊涂地任意去做,根本不反省对错得失,一派胡为,纯属冥行妄作,必须向他们灌输知而后行的道理。
另有一种人,茫茫然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只是捕风捉影地瞎琢磨,必须跟他们讲行而后知才是真。
这都是因病发药,其实知行是一体的,从我心求本体,才能克服支离破碎之病。
一个学生问他:“有人知道应该孝敬父亲、尊敬兄长,可是却做不到,这充分表明知和行是两件事。
而且知行歧出不是自古而然的文人病吗?”
王阳明说:“这只是被私欲隔断成两橛了,这正是应该克服的毛病,去掉私欲就能恢复本体。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他真去行孝行悌,才能说他知孝知悌,他只说些孝悌的现成话,怎么能承认他知孝悌?这不是小病痛,是要命的大毛病!
到处都是这种言行不一的奸巧小人,士风堕落,政事不举,根源就在于这种伪诈不实的风气。
我呼吁知行合一就是为了对治这种由来已久的流行病。
诚是第一义的,所谓‘格物’就是正行。”
他的一号高徒徐爱说:“我总觉得您说的与朱子的‘格物’之训不能相合。”
王阳明说:“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强附会,从外往里用功,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天下之物如何格得尽?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的意?其实天底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中庸》说‘不诚无物’,《大学》讲‘明明德’之功。
只是个诚意。
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所谓‘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他另外一个不太有出息的学生叫孟源,有好名的毛病。
王阳明不断地批评他,一天刚训完他,他的同学来向老师汇报近来的功夫,并请老师指正。
那个同学刚说完,孟源便说:“这不过刚找着我旧时的家当。”
王阳明说:“你病又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