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今日的中国,不只北方无象,连江南以至于西南也不见象。
三千年来自然变化之大可以想见。
《汉书·地理志下篇》,谓粤地(今浙东、福建、两广之地)“处近海,多犀象”
,但对江南则未提起,证明在周公驱象的一千年后,粤地仍然有象,但在江南象已绝迹了。
有象的自然条件,一需较多的林木,二需较大的雨量,三需较暖的气候。
今日的华北,绝不可能自然有象,今日在北方的动物园养象,尚须特别慎重,否则象的寿命随时可以告终。
三千年前,华北虽非森林地带,但齐鲁之地林木极丰,其他各地最少山上与山麓都有林木。
在自然的林木未被人力毁灭之前,比较的风调雨顺,并且雨量大致是充足的,没有后日华北的经常干旱现象。
但因为雨水普遍集中于五、六、七三个月,尤其是六月,如果听其自然,就时常要有立潦的危险。
所以从很早以来,可能是自殷商以来,就有一种非常复杂的堤防沟洫制度,使雨水不致成灾,附带的并可供需要时的灌溉。
以上的情形,殷商没有问题,西周时大致仍勉强维持旧观。
春秋时代,恐怕问题渐渐发生,自然的林木到春秋晚期大概已被人砍伐殆尽,风调雨顺的美景成了例外;风雨不时,气候生变,《左传》中所记公元前581年的麦熟,虽不能说是最后一次的四月麦熟,但此后恐怕没有能把早至四月的麦秋维持很久。
进入战国之后,由孟子在《告子上篇》对于牛山所发的叹息,可见连当初林木较多的齐鲁之地也已是遍地童山,其他各邦可想而知。
人力对于自然的摧残,实在可怕。
近乎亚热带的昆明,今日有“前山炭,后山炭”
的说法。
昆明的燃料为木炭,五十年前所烧的还是前山炭,就是面对昆明的山坡上林木所制的炭。
今日前山大部已成童山,只有烧后山炭了。
但如不及早设法,再过五十年,可能连后山也无炭可烧了!
近乎亚热带的云南尚且如此,在温带的地方,如果只知伐林而不知造林,其后果的严重——请看今日的华北,特别请看今日的西北!
我们都知道,到战国初期,有所谓“变法”
的运动,大家熟知的是商鞅在秦国“废井田,开阡陌”
。
实际各国无不如此,很多地方改革还在秦国之前。
最早发动变法的为李悝。
李悝相魏文侯,变魏国法,魏因而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
不久之后,楚悼王用吴起变法。
吴起原与李悝同事魏文侯,对于魏国变法事可能也有贡献。
吴起后来由魏转仕于楚,变法的政策恐怕仍是李悝在魏国所作的那一套。
商鞅原来也在魏国候差,候差不成,方到秦国,他对李悝的那些办法一定很熟习,到秦国后也就如法炮制。
商鞅变法,一向都说是“废井田,开阡陌”
。
这简短的六个字意义极为重要。
两句话所讲的是一件事的两面,“废井田”
是就耕田本身而言,“开阡陌”
是就耕田的疆界而言。
阡陌就是古来传下的田间堤防,也是人行径路。
《史记·索隐》在《秦本纪》“开阡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