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句下引《风俗通》:“南北曰阡,东西曰陌。
河东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
可见到汉代,残存田间的径路仍用古代“阡陌”
的旧名,而河东一地对此两字的用法与其他地方恰巧相反。
所谓“开阡陌”
,就是把堤防铲平,也就等于说是“填沟洫”
,用堤防的土把沟洫填满。
当然不能把阡陌全部废掉,大部与交通无关的“径”
都被取消,只留下交通所必需的“道”
、“路”
,一部分的“畛”
、“涂”
,与极少数的“径”
。
同时,在水道方面,自然的大川不必说,洫浍大概还保留了一部分,至于特别多的遂沟,恐怕全部或绝大部分都填平了。
此种变法之后,多少世代以来比较方正的纵横交错的田野景象就一去而不复返了。
就土地面积论,耕地增加了不少,过去沟洫所占的地方大部已可耕植。
所谓李悝“尽地力之教”
,所包含的或者方面甚广,但其中的一面恐怕就是这种利用一切土地面积的一点。
这个改革,可能尚有其他社会经济的背景,但这不在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问题范围之内。
我们所要注意的,就是在自然方面使此事成为可能的,正是孟子所指出的童山现象。
到战国初期,自然林木摧残的程度,已使雨水极不可靠,大部的年岁是雨量不足,沟洫已成虚设,无水可泄,把它填起,也无引起立潦之灾的危险,并且可以增加耕地的面积。
在气候与农事方面,战国初期是一个大关键。
从此雨量减少,旱灾加多,春夏之间的气候失调,天气一般的过度干燥,谷物的生长逐渐延缓。
麦本为四月熟,熟期趋于延后,再加以前一年播种后延的倾向,使麦的晚熟,成为不可避免,最后成了五月熟的谷物。
黍本为五月熟,后竟延缓两个多月。
开始大熟,原在七月,后来延到八月。
种麦原在八月,后来渐渐改到八月底九月初。
这一系列的变化,追根究底,都是由人力对自然的盲目摧残所引起。
大的自然环境并无变化,农事大关口的霜降,古今一样。
但人谋的不臧,使开始农忙的二月与农闲开始的九月之间的各种农民活动与谷物生长发生了剧变,一般的讲,这些变化都是对农事不利的。
从战国初年到最近,二千二三百年的工夫,就自然方面讲,华北大致的情形未变,如有变化,只是林木的摧残日愈严重,旱象也日愈成为“正常”
。
例如关中之地,直到唐朝仍称沃土,但自中唐以下逐渐枯干,演成后日西北的近乎半沙漠的状态。
今日的西北,山上不只无树,少数的山上连草也不能生。
因为树已烧光之后,只有烧草。
草也不济,冬天就到山上挖掘土中的草根,作为燃料。
至此山坡的浮土全无保障,转年雨降,把浮土冲刷净光,剩下的岂仅是童山,简直是百分之百的石山,除青苔外,任何植物也不再生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