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全景之趣
banner"
>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人们如果想通过文字读懂、读透贝多芬实在是不可能的事。
再高明的作家,再准确生动、深刻精练的文字,面对这位音乐家的平生,也仅仅能作为注解和辅助。
这也许就是音乐作品存在与流传的原因之一,让我们今天还能更敏锐地洞悉昔日圣哲的精神世界,所以,还是停下来听听他的音乐吧!
贝多芬在今天的世界里是个神话,名字知晓率几乎无人能及,是老幼妇孺眼中“音乐”
的代名词。
他一生完成了令人惊叹的音乐创作,交响乐、歌剧、室内乐、器乐独奏、舞台音乐、歌曲无不涉及。
很多旋律片段如今被改编应用,甚至用在电话等待铃音中,而且这些旋律亦能与当代流行音乐所占份额并驾齐驱。
面对贝多芬诸多伟大作品,我们需要找到“我的位置”
并启动导航,否则,抽象的音乐最容易让人迷路。
被称为钢琴音乐《新约全书》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一条很好的线索。
说到这套奏鸣曲,我曾经见过很多分类,出于种种原因,“贝多芬三大奏鸣曲”
“贝多芬六大奏鸣曲”
之说法不绝于耳。
我个人非常反对各种关于“大”
的总结归纳,原因是我们参考的因素并不足以说明此种做法的合理性。
比如,“大”
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曲目规模?时间长度?抑或是这首奏鸣曲被演奏的次数或在听众中的知晓程度?但是,关于这些方面从未有过翔实且权威的统计。
于是主观的标准——容易理解,有明确的标题(其中的多数标题均不是出自作曲家之手),有相关的故事或者其他什么因素代替了客观标准,让这种归纳方法有了生存空间,并由一个人传向另一个人,直至更多。
最终使得人们在谈及贝多芬奏鸣曲时,能想到的只有“月光”
“热情”
“悲怆”
“离别”
“田园”
,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