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是“奥博曼山谷”
的引子,最终,面对自然的仍然是那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扬多问得冷静而含蓄,更多渲染自然气息,仿佛要把这个来源于自然的问题最后交还给自然。
以炫技闻名的十二首《超级技术练习曲》是李斯特技术作品的代表,但音乐中同样包含饱满的诗意。
为练习技术而练习它们是后人的事,为了用不同凡响的声音表现他对事物的理解,才是李斯特所追求的。
钢琴家齐弗拉最善于揣摩作曲家的用意,他演奏的这套作品我百听不厌,技术上驾轻就熟,音乐张力十足。
在第九首《马捷帕》中,钢琴家在主题先后几次出现时,通过变换音响效果烘托马捷帕的形象,而不是开始就大张旗鼓、突兀地吹响英雄的号角,这使得音乐更近似叙事诗,而不是单纯的人物画像。
还有第十二首《追雪》,有一点必须说明,这些标题是作曲家亲自题写于创作乐谱前,而不是像同时代的肖邦的作品名,很多是出版商和后世演奏者赋予的。
“标题音乐”
是一把双刃剑,它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想象音乐,但同时要求表演者充分理解标题的意图和其中蕴含的气象。
演奏好标题音乐需要理解的和考虑的内容远比非标题音乐多得多,换句话说,标题音乐其实更考验演奏者的人文修为。
在《追雪》中,李斯特对自然的描述与诗化的意境相结合,他并不是在单纯描述雪后一番景色,而是像雪莱一样,在西风卷尽万物后看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虽然没有切实的证据,但是我深信李斯特的这首作品与《西风颂》有关,并且我一直按照朗诵该诗的标准去寻找自己喜爱的钢琴家。
齐弗拉触键坚实有力,而且善于运用带有变化的速度处理不同的乐句,而不是因循一个节奏继续下去。
这不是浪漫的小诗,不是人在晶莹世界中的陶醉,更不是缠绵流连,他的音色恰到好处。
他让音乐中充满风的自由、雪的广阔,最重要的是朗诵诗篇时抑扬顿挫、时徐时急的语气。
《B小调奏鸣曲》也是一部必须提到的作品。
虽然它没有标题,但也是李斯特将19世纪浪漫主义元素——诗化的音乐语言、画面化的音乐意境高度结合的代表之作。
这部作品从诞生那天起,就从未想依靠优美的旋律打动人心,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贝多芬、萨列里的灵感,受到了同时代肖邦、舒曼作品的影响,但是相较任何一部作品,《B小调奏鸣曲》都显得风格迥异。
事实上,所有浪漫主义作曲家虽然存在交集,但几乎都各自一家,独成世界。
即使仍保留“奏鸣曲”
的标题,但《B小调奏鸣曲》几乎已是面目全非。
李斯特将诗意写入,重新建立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
的全新概念。
他将“奏鸣曲”
的格局重新设计构思,打破了传统奏鸣曲主题之间变化、组合的方式,人们已经听不到明显的乐章界线,音乐的各种动机之间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终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缠绕,出现的时间也不再符合原先的程式化规律。
他也使用了一种新的语言,整首作品围绕一个主题不断展开、变化。
像变化外形的鬼魅,人们能听到各种音响的存在,时而压抑,时而激动,或沉浸在温柔的幻想当中,或是完全被失去理智的激动所湮没。
最后,我想起李斯特晚年的带有很强宗教色彩的作品。
李斯特的暮年很少有温暖的夕阳,更多是傍晚时黑暗带来的绝望,但其中传奇曲《圣方济向鸟儿布道》和《水上行走的圣方济》两首没有过多阴沉压抑的色彩,是明丽、壮阔的宗教故事诗。
李斯特穿上神父的长袍,并不是对宗教的皈依,他更多是在宣召自己渴望平静的内心。
以带有宗教意味的作品为自己的创作生涯画上句号,确实是李斯特最好的选择。
恐怕没有什么能比内心虔诚的信仰更适合作为一生诗意的结尾了,读李斯特,就到这里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