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诗中渗透了挣脱罗网回归自由的那种轻松感。
患难见真情。
这一趟南行,他的弟弟子履一直陪伴左右。
到了苏州,子履要回开封,他写了一首《送子履》:
一舸风前五两飞,南迁今去别慈闱。
人生多难古如此,吾道能全世所稀。
幸有江山聊助思,莫随鱼鸟便忘归。
君亲恩大须营报,学取三春寸草微。
诗是写给弟弟的,但感情所系,却在高堂老母。
忠臣既不能做,则孝子万万不可不当。
他提醒自己,不可贪恋江南的鱼鸟,而忘却自己的人子之义。
他还想回去侍奉住在京城的白发母亲。
但是,诗归诗。
苏舜卿此次南迁,一直到死,再也没有回到既令他梦魂牵绕,又让他黯然神伤的京城了。
四
史载:苏舜卿(庆历五年)四月,来吴中,始居回车院,盛夏蒸燠,不能出气,乃以四万钱购郡学旁弃地,吴越时钱氏近戚中吴节度使孙承佑之旧馆也。
茸为园。
这园,就是沧浪亭。
孙氏旧馆历经百年风雨,早已沦为弃地。
苏舜卿花四万块钱买下,再购置花、木、砖、石,造一座私家园林。
从此隐居于此,读书注《易》,吟诗会友,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
蒙难之前,苏舜卿到过苏州,曾感叹“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櫂区区暮亦行。”
他现在终于可以在这里颐养天年了。
购地的当年,就建好园邸并搬进去住下来,只不过半年时间。
从这一点看,最早的沧浪亭,决没有今日这么宏大的规模。
建亭之时,苏舜卿正在落魄之中,不可能有人为其助建。
四代为官,苏舜卿的家底应该还是殷实的,但毕竟不是巨富。
所以不可能大兴土木。
从他自撰的《沧浪亭记》来看,他仅仅只是修筑了一个亭子。
至于竹、水、丘、林,则是孙氏旧馆的弃物,略加修葺即可。
初到苏州时,苏舜卿的情绪并不稳定,他甚至想离开吴中北归,有他的《秋怀》诗为证:
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
家在凤凰城阙下,江山何事苦相留。
这是他当年秋天登苏州城的阊门而作,题在城门的墙壁上。
在诗旁,他又书了一行小字:“江山留人也?人留江山也?”
江山留人而赵宋的社稷不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