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记者名叫张芸,在采访时倒是自己吃了一惊,这两人的汉语也太好了,而且字正腔圆,如果不是目睹两人的形貌,而是只听声音,她一定分辨不出,这居然是外国人在说汉语。
张芸感兴趣的,是他们为什么来到中国,以及现在对中国有什么感觉,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什么考虑?两人对她的问题,倒是知无不言,本来就是两个比较单纯的大男孩。
这两人来自爱尔兰,是在仰光留学的,他们的学校是仰光师范大学,并不算是第一流的大学,在中国大概属于第四档次。
不过,这已经是他们能获得中国留学的最好机会了,他们可考不上中国那些鼎鼎有名的大学。
杰克森与布罗迪两人,虽然都是爱尔兰人,其实来中国前并不认识,他们是在这所大学里认识的。
因为发现在这所不知名的大学里,居然还有自己国家的“同胞”
,使得两人迅速地熟悉了起来,而且变成了朋友,两人都有很多的共同话题,因为他们发现,对于中国当代文化,例如玄幻小说、影视动漫、游戏音乐,以及现实的餐饮娱乐,都有着相当共性的喜好,一言以蔽之,两人都是“精中”
,而且兴趣爱好比较一致。
他们的汉语那么好,正是因为从小就浸润在中国文化的各种娱乐平台之中,从最早的想看懂原版影视和动漫,到后来直接阅读中文书籍刊物,以及网络上的语音对话等等,慢慢地中文就过关了。
能够来到中国,两人都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他们都是不太关心政治的人,喜欢享受生活。
可是这些年欧洲经济一团糟,治安也变得非常不好,那里的现实生活让他们觉得很压抑。
作为中华文化的爱好者,他们对于中国的情况从网络上,以及书籍刊物上都了解了不少,一直非常向往,说白了,厌倦了欧洲现在的情况,想寻找“一点光明”
,安静地享受生活,这是他们想办法来华的主要原因。
这两人的家庭情况都还可以,杰克森的父亲是都柏林的一名资深会计师,算是爱尔兰的高收入打工人;而布罗迪的父亲则是爱尔兰的“体制内”
,是市政管理的官员。
所以家里能够支持他们的留学费用,不用像其它大多数的欧洲青年,如果想到中国留学,能凑出学费就不错了,其它的要靠在中国“勤工俭学”
赚取费用,或者本事大的,有着优秀的成绩,可以申请中国学校的各种奖学金。
张芸心想,这两人家庭都属于“上中产阶级”
,难怪对于来中国留学,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压力。
这些年来华的西方留学生,总数已经达到了大几十万,大多数其实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算太好,支持他们的学业很吃力,来到中国后多数人其实也不可能靠奖学金生活,毕竟优秀者总是少数,所以这些留学生大多数要勤工俭学,有留学生的学校通常都会有专门的部门,帮助这些人寻找一些临时工作,例如洗车打杂之类的,不过中国可没有美国那么多的洗盘子的工作,过于简单的,都被自动化机械替代了。
“你们毕业以后,是想留在中国,还是回国发展呢?”
杰克森毫不犹豫地抢先回答:“当然想留在中国啰,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留的下来。”
布罗迪补充解释到,两人都想留在中国,他们都已经适应了中国的文化和生活嘛,当然不想回到越来越混乱的欧洲。
不过要留在中国,对他们而言还是有些困难的,毕业时直接申请移民中国,通过审批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到时候可能先申请长期工作签证,然后再寻求未来的移民机会。
张芸点点头,她知道,近年来不少西方留学生,都是以工作签证的方式先留在中国,相当于获得中国的绿卡,然后57年的时间,累积满了“工作积分”
和“贡献值”
,才能获得移民的批准。
她好奇地问两人:“爱尔兰现在也混乱吗?倒是没有听说过。”
布罗迪摇头叹息:“爱尔兰一直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产业,原来都以农牧业为主,我们那可是欧洲的农村。
本来通过低税率政策,吸引了不少美国和欧洲的投资,化工、制药、机械制造、采矿、纺织、制衣、皮革、造纸等产业总算发展起来了,可是赶上最近这些年,欧洲经济一直不景气,而且最近又是那么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经济情况,实在是糟糕。”
“这样的情况下,不混乱才是见鬼了,现在首都都柏林都很不安全,那里的夜晚,我们是根本不敢出门的。
而且这两年,北爱冲突又兴起了,政治气氛也比较紧张。”
张芸又问:“像你们这样,从爱尔兰来中国留学的年轻人多吗?”
两人相互看了看,对这个问题似乎都不太清楚,布罗迪犹犹豫豫地说道:“不太清楚,不过肯定不会太少吧?我高中是St.ColumbasCollege毕业的,那是一所私立寄宿及全日制男女混校,我的同学中,当时就有不少说要来中国留学的。
基本上到了高中,每个班,都会有人考虑到中国留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