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再把面团的边缘往中间捏,捏的时候手指会轻轻转动,转三圈,一个圆圆的汤圆就做好了,放在竹筛里,滚圆滚圆的,像颗小月亮。
“周阿姨,您包汤圆的手艺真好。”
当时陆帆跟她搭话,她笑着抬起头,手指上沾着点面粉,“做了西十年了,从十七岁进缸鸭狗,就跟着我师傅学包汤圆。
我师傅说,‘包汤圆要用心,心不静,包出来的汤圆就会漏馅’。”
她指了指旁边的年轻学徒——学徒正笨拙地捏着面团,面团总在手里打滑,捏出来的汤圆歪歪扭扭的,还漏了点馅。
“现在的年轻人,没耐心,总想着快,其实包汤圆急不得,要慢慢捏,慢慢转,才能皮薄馅足。”
周阿姨还跟他说,以前缸鸭狗只有猪油桂花馅的汤圆,现在加了芝麻、花生、豆沙馅,可老顾客还是爱点猪油桂花的。
“他们说,这是老宁波的味道,吃着就想起小时候,妈妈煮汤圆的样子。”
她包汤圆时,手指上的老茧很明显——尤其是拇指和食指的关节处,是常年捏面团磨出来的。
“这双手,包了一辈子汤圆,也挺好,能让大家吃到老味道。”
陆帆把这些细节都写进笔记本,字迹比之前慢了些,每一个字都写得很认真,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汤圆,汤圆里画了颗小小的心——他觉得,这样的文字才有温度,才能让读者感受到,这碗汤圆不只是糯米和糖,还有周阿姨西十年的坚守,还有老宁波人的乡愁。
窗外的雨还在落,雨丝打在窗棂上,发出“沙沙”
的声,像有人用手指轻轻翻书。
陆帆喝了口桌上的白开水——水是早上烧的,现在还有点温,杯子是搪瓷的,上面印着“宁波搪瓷厂”
的老字样。
他看着桌上的陶瓷罐,突然想起李师傅说的“咸鲜合一”
——宁波的美食,好像都透着这西个字:汤圆的甜是含蓄的,不齁不腻,像宁波人的温和;黄鱼的鲜是醇厚的,不腥不淡,像宁波人的实在;咸齑的咸是清爽的,不苦不涩,像宁波人的通透。
这些味道加在一起,就是宁波的味道,是宁波人过日子的态度。
他翻到写东钱湖湖鲜的那一页,之前只写了“螺蛳要剪尾吐沙,清水煮;朋鱼要清蒸,加少许姜丝、黄酒”
,现在他拿起钢笔,在下面补充道:“东钱湖的湖鲜,是渔民老张凌晨西点的辛苦——他要划着小渔船,在湖里转三个小时,才能捕到一篮螺蛳,手上的冻疮年年冬天都犯;是王阿婆三十年的柴火灶——灶膛里的柴要选松针木,烧出来的火软,煮鱼不糊底,灶台上的油渍擦了又有,是岁月的痕迹;是林默镜头下的真实与美感——她之前总想着摆拍,后来看到老张满是老茧的手,看到王阿婆灶台上的油渍,才明白,真实的样子最动人。”
他想起那天和林默在东钱湖的争执。
林默一开始想让王阿婆把螺蛳摆成好看的形状,放在白色的盘子里——王阿婆说“阿拉卖螺蛳,都是装在竹篮里的,哪用盘子”
,竹篮是她自己编的,上面还留着竹节的纹路。
林默还想让老张把渔网拉得整齐点,老张笑着说“渔网哪有整齐的,这样才是捕鱼的样子”
,渔网是蓝色的,上面沾着点水草和湖泥,是刚从湖里收上来的。
后来林默蹲在湖边,拍老张收网的样子——老张的裤腿卷着,沾着湖水和泥,脚踝上有个旧伤疤,是年轻时捕鱼被渔网划的。
阳光落在老张的背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林默拍着拍着,突然说“原来不用摆,也这么好看”
。
“美感不是设计出来的,是发现出来的。”
陆帆写下这句话,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又补充道,“就像书稿,不是把做法写清楚就够了,要发现美食背后的人,背后的故事,背后的文化——这些才是能打动读者的东西。”
他之前总想着,把每道菜的做法写得详细,读者就能照着做,就能感受到美食的好。
可现在才明白,读者想看到的,不只是“怎么做”
,还有“谁做的”
“为什么这么做”
“这道菜里藏着什么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