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字样。
汪阿姨递过菜单,菜单是手写的,纸页己经有些泛黄,边缘微微卷起,上面的字是黑色的钢笔字,写得很工整。
菜不多,加起来也就十几道,大多是经典的徽菜:臭鳜鱼、毛豆腐、胡适一品锅、笋干烧肉、徽州炒米粉、石鸡炖香菇,还有几道青菜,都是本地种的。
“就来一份臭鳜鱼,再要一个笋干烧肉吧。”
陆帆指着菜单上的菜说。
“好嘞!”
汪阿姨爽快地应着,“再给你送一份黄山毛峰,我们自己家后山种的,今年的新茶,泡着喝解腻。”
她说着,转身进了后厨,很快就传来“咚咚”
的切菜声,还有柴火燃烧的“噼啪”
声——原来后厨用的是柴火灶,难怪刚才在门口能闻到淡淡的柴火香。
店里的其他客人很快就吃完了。
有一对中年夫妻,是镇上的老师,结完账后,还跟汪阿姨聊了几句:“汪姐,明天我带同事来吃,记得留两条腌好的鳜鱼。”
还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之前特意走到陆帆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你选对地方了!
汪家的臭鳜鱼是汤口最正宗的,我吃了十几年了,以前我儿子在外地工作,每次回来都要先到这儿吃一盘。”
老人说着,指了指墙上挂着的一张黑白照片:“那是汪阿姨的公公,以前在徽州府的‘同德楼’当主厨,还给国民党的老长官做过菜呢。”
陆帆抬头看,照片挂在柜台上方,用一个简单的木框装着。
照片里的老人穿着白色的厨师服,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徽章,手里端着一盘臭鳜鱼,鱼的颜色和现在汪阿姨做的一样,红亮亮的。
背景是老徽州的房子,白墙黛瓦,门口挂着“同德楼”
的招牌,照片的边缘己经有些褪色,能看出年代的久远。
“张叔,您慢走啊!”
汪阿姨从后厨探出头,跟老人打招呼,“明天您同事来,我给你们多放两勺汤汁,拌米饭好吃。”
没过多久,汪阿姨就端着菜出来了。
她手里端着一个青花瓷盘,盘子是深蓝色的花纹,边缘有些磨损,看起来是家用的老盘子。
第一盘是臭鳜鱼,鱼的颜色是深红色的,表面裹着一层浓稠的褐色汤汁,汤汁里撒着一点切碎的葱花和红椒丝,绿色和红色点缀在深红色的鱼身上,看起来格外有食欲。
但刚把盘子放在桌上,陆帆就闻到了一股特别的味道——不是他想象中的“臭味”
,更像是一种发酵后的香气,有点像绍兴的腐乳,带着点豆制品的醇厚,又混合着鱼的鲜,不算刺鼻,却很有辨识度,一下子就能和其他食物的味道区分开。
“这鱼要趁热吃,凉了汤汁就凝住了,味道会差一点。”
汪阿姨把竹筷递到陆帆手里,“你先尝尝鱼肉,不用蘸调料,首接吃,能尝到本味。
我们腌的时候用的是本地的鳜鱼,肉质紧实,不像外地的鱼,一煮就散。”
陆帆点点头,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靠近鱼腹的肉——那里的肉最厚。
鱼肉果然很紧实,筷子夹起来的时候,能感觉到它的重量,不像新鲜鳜鱼那样软塌塌的。
他咬了一口,首先尝到的是汤汁的咸鲜,酱油的香味很淡,更多的是鱼本身的鲜;然后是鱼肉的嫩,虽然紧实,却不柴,轻轻一嚼就能散开,没有一点鱼腥味;最后,那股“发酵香”
在嘴里慢慢散开,带着点微酸,又有点米酒的回甘,不仅没有盖过鱼的鲜,反而让鲜味更突出,像给鲜味加了一层底色,更有层次感。
他仔细看了看鱼肉的纹理,很清晰,像蒜瓣一样,一片一片的,蘸着汤汁吃,咸鲜中带着一点红椒丝的微辣,还有一股淡淡的酒香——汪阿姨说,腌鱼的时候会加一点自家酿的徽州米酒,既能去掉鱼的腥味,又能让鱼肉更嫩,还能增加一点甜味。
“怎么样?不是你想的那种‘臭’吧?”
汪阿姨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陆帆对面,手里拿着一块抹布,轻轻擦着旁边的桌子,“很多游客第一次来,闻到味就不敢动筷子,其实那不是臭,是发酵出来的香。
我公公以前说,好的臭鳜鱼,要‘闻着有香,吃着更鲜’,要是真的臭,早就没人吃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