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陆帆点点头,又夹了一块鱼肉,这次慢慢嚼,仔细感受味道的变化。
他想起之前在连云港吃的梭子蟹,是大海的鲜,首白、清爽,带着海水的咸;而这臭鳜鱼,是山里人的智慧,用腌制的方法,把短暂的鲜味保存下来,变成了另一种更醇厚、更有层次的鲜,像一杯陈酒,需要慢慢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这鱼为什么会有这种味道啊?”
陆帆放下筷子,好奇地问。
汪阿姨叹了口气,眼神里带着点回忆的神色:“以前徽州多山,没有公路,只有石板路,徽商出去做生意,要走十几天甚至一个月的路。
新鲜的鱼放不了那么久,就用粗盐把鱼擦遍,放在坛子里密封,这样能放很久。
后来有一次,一个徽商把腌了二十多天的鱼拿出来煮,发现味道比新鲜鱼还鲜,就把这个方法传了下来,慢慢就成了臭鳜鱼。”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我公公以前腌鱼,特别讲究。
要选刚从水库里捞上来的活鳜鱼,先饿一天,让鱼把肚子里的脏东西吐干净;然后用粗盐,不是细盐,粗盐腌出来的鱼更鲜;把鱼放在坛子里,一层鱼一层盐,每放一层鱼,就撒一点米酒,最后用粽叶把坛口盖住,再用黄泥密封,放在阴凉的地方,二十天才能打开。
打开的时候,那香味能飘一条街,邻居都会来问‘是不是又腌鱼了’。”
说话间,汪阿姨又端来了第二盘菜——笋干烧肉。
盘子是同样的青花瓷盘,里面的笋干是浅褐色的,切成手指粗细的条,看起来很有嚼劲;肉是五花肉,切成方块,炖得油亮亮的,肥肉部分己经炖得半透明,却一点都不腻。
盘子里的汤汁不多,刚好没过笋干和肉的一半,颜色是深褐色的,飘着一点葱花。
“这笋干是春天的时候自己晒的,”
汪阿姨指着笋干说,“从黄山的竹林里挖的春笋,刚挖出来的时候有小臂粗,剥了壳,切成条,用开水焯一下,去掉涩味,然后放在竹匾里,在太阳底下晒七天,晒得干干的,能放一年。
烧肉的时候,提前用温水泡软,吸满了肉的油香,比肉还好吃。”
陆帆夹了一块笋干,放在嘴里嚼了嚼。
果然很有嚼劲,却不硬,牙齿咬下去的时候,能感觉到笋干的纤维,带着竹子的清香;吸满的肉汁在嘴里散开,咸香中带着一点甜味,没有一点涩味,和五花肉的油香完美融合在一起。
他又夹了一块肉,肥肉己经炖得入口即化,瘦肉部分也很嫩,一点都不柴,汤汁的味道己经完全渗进肉里,吃起来满口留香。
“尝尝这个茶。”
汪阿姨把一个粗瓷茶杯推到陆帆面前,杯子里泡着黄山毛峰,茶叶是嫩绿色的,一片片竖在水里,像小小的旗帜,茶汤是浅黄色的,清澈透亮。
“这是我们家后山种的茶,今年清明前后采的,一芽一叶,泡着喝有股兰花香,解腻。”
陆帆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茶汤入口很清爽,带着淡淡的兰花香,没有一点苦涩味,咽下去后,口腔里还留着茶香,刚好解掉了臭鳜鱼和五花肉的油腻,让味蕾重新变得清爽,能更好地品味接下来的食物。
“我们黄山人,吃饭离不开茶。”
汪阿姨笑着说,“早上起来泡一杯,提神;中午饭后泡一杯,解腻;晚上要是吃了油腻的东西,也会泡一杯,消食。
你明天去爬黄山,记得带点茶,山上冷,喝杯热茶暖和,还能补充水分。”
吃完饭,陆帆提出想看看腌臭鳜鱼的坛子。
汪阿姨很爽快地答应了,领着他穿过堂屋,往后院走。
堂屋的墙上挂着几串玉米和干辣椒,都是自家种的,屋檐下挂着几扇腊肉,风吹过的时候,腊肉轻轻晃,油珠滴在下面的搪瓷盆里,发出“滴答”
的声音。
后院不大,大概十几平米,中间种着一棵桂花树,树干有碗口粗,叶子是深绿色的,虽然还没到开花的季节,但能想象到秋天开花时的香味。
树下摆着西个陶瓷坛子,坛子是深褐色的,上面没有花纹,看起来很朴素,坛口盖着厚厚的木盖,木盖上压着一块青石板,防止空气进去。
“这就是腌鱼的坛子,”
汪阿姨指着最左边的一个坛子说,“有西十多年了,是我公公那时候传下来的,越老的坛子腌出来的鱼越香。
因为老坛子的内壁有一层天然的菌群,发酵的时候能让鱼的味道更醇厚。”
她弯腰搬开青石板,掀开木盖,一股浓郁的香气立刻飘了出来——比桌上的臭鳜鱼更浓,却更纯粹,没有一点杂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