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图腾与禁忌03
banner"
>
在这一方面,塔布禁制也和神经症症状一样,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就其限制性特征而言,它们是哀悼的表达方式:而另一方面,它们又泄露了自己企图掩饰的、已被伪装成自我防御的对死者的敌意。
我们早已了解到,有些塔布是经由对**的恐惧而产生的。
死人是无助的。
这一事实必然会成为对活人的一种鼓励,促使他放松对自己的强烈的敌视情绪的控制。
因此,这种**必须由禁忌加以遏制。
韦斯特马克坚持认为,未开化人们并不区分暴力致死与自然死亡。
他是正确的。
从潜意识思维的观点来看,自然死亡的人仍被视为遭到了谋害:邪恶的欲望杀死了他。
[60]任何人只要对有关亲人(父母或兄弟姐妹)死亡的梦的来源和意义做一番探究,就能够使自己确信,做梦者、儿童和未开化的人对死者都持有一种共同的态度——一种以情感矛盾为基础的态度。
[61]
在本文的开始部分,我们就表示不能同意冯特将塔布的本质视为对恶魔的恐惧这样一种观点,但是现在我们却已经赞同这样的一种解释,即附着于死者的塔布来自于对已转变为恶魔的死者亡灵的恐惧。
这种明显的自相矛盾是不难解决的。
诚然,我们接受了恶魔之说,但却并不把它当作终极性的、且在心理学上无法再做分析的东西。
可以说,我们已成功地对魔鬼的概念进行了分析。
我们将魔鬼解释为,活人对死人的敌视情感的投射。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这两类对死者的感情(柔情和敌意)在居丧期内,都力图以哀悼、以满足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两种对立的感情之间注定要发生冲突。
由于其中一种感情——敌意整个地或绝大部分地是潜意识的,所以冲突的结果似乎无法将强度较弱的感情从强烈的感情中剔除,并将余下的感情呈现在意识之中——就好比一个人原谅他所爱的人对他进行小小的伤害时的所作所为一样。
因此,这一过程是通过另一种精神分析学中名为“投射”
的、特别的心理机制来加以调节的。
活着的人一无所知同时也不愿知道的那种敌意,是从内部知觉(per)投射到外部世界中来的,因而,是从一个人那里呈现出来并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的。
他们并不因摆脱了死者而欣喜;相反,他们对死者表示深深的哀悼。
可是,说来也奇怪,死者却变成了一个恶魔,时刻都在幸灾乐祸于我们的痛苦,满心要加害于我们。
活着的人们因此要防范这一邪恶的敌人。
他们减轻了内在的压力,不过只换来了外在的压迫。
不可否认,这种将死人转变为邪恶敌人的投射过程完全可以因人们回想起死者生前的敌视行为而形成。
这些敌视行为,如凶残、权力欲、不公正,抑或所有与构成人类最亲近关系相对立的因素,使得人们有理由恨他。
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仅这一因素还不足以解释因投射而创造魔鬼的过程。
死者生前的过错固然是人们恨他的一个理由;但是,这些过错也不至于导致人们恨他,除非他们早已对他抱有敌意。
何况,尸骨未寒就去回想那些即使是言之有理的抱怨,也是极不合适的。
当然,我们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真正的决定因素是那恒常不变的潜意识的敌意。
像这种针对一个人最最亲近的亲属的、充满敌意的感情流可以终生都潜藏着,也就是说它的存在不会以直接或经由什么替代的方式在意识中被揭示出来。
但是,一旦亲人去世之后,这种潜藏便不再可能,冲突趋于激烈。
柔情的加强使人们对死者不胜哀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