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去讨论,这一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其中又在多大程度上要归于素质的改变或归于家庭关系中实实在在的改善。
但是,这个事例已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与现代文明人相比较,原始人的心理冲动典型地具有较高程度的矛盾现象。
可以设想,随着矛盾现象的减少,塔布作为矛盾现象的征兆以及两种彼此争斗的冲动的妥协也将慢慢消失。
神经症患者们被迫复现着这种冲突以及由这一冲突所导致的塔布。
可以说,他们继承了一种古老的惯例(arstitution),或曰一种返古遗风(atavisticvestige);这就有必要对这一古老的惯例进行补偿,以适应人类文明的要求。
这一必要性驱使着他们去无尽地耗费自己的心理能量。
这里我们也许又会想起冯特对塔布这一术语的双重意义所下的含混而又令人困惑的定义:“神圣”
而又“邪恶”
[第24~25页]。
在他看来,这个词本来并不具有这两层意义,它只是说明“什么是魔鬼似的”
,“什么是不可触摸的”
,因而强调了这两个对立概念共有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他又指出,这一共同特征的持久存在表明,神圣和邪恶这两层含义原本同属一个领域,只是到后来才分化开来的。
与此相反,我们的讨论却使我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塔布”
这个词从一开始就具有双重意义,并被用来标示一种特别的矛盾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任何其他现象。
“塔布”
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情感的词语。
只需回顾一下,我们便可感到,仅该词的确凿含义就使我们有可能推测,塔布禁忌应被当作情感矛盾的结果来加以理解。
(事实上,经过广泛的研究,我们已获得了这一结论。
)对最古老语言的研究使我们懂得,过去曾经有过许多这种表示对立意义的词。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是充满矛盾情感的词(尽管与“塔布”
这个词不尽相同)。
[65]对这种意义对立的“原始词”
(primalword)稍做发音上的变动,便可能使原本合二为一的两个对立概念,分别得到语言上的表达。
可是,“塔布”
这个词却遭遇了不同的命运。
由于该词内含的矛盾情绪已越来越不重要,所以这个词,或者更确切地说,与这个词相类似的那些词已不再为人们所使用。
我希望在稍后的相关讨论中,能够揭示出隐藏在这一概念的命运背后的那一连串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变:起初,该词与某些以高度的情感矛盾为特征的、相当特别的人类关系(humaions)相关联,并由此扩展到其他相类似的关系上[见第143页以下]。
如果我没说错的话,关于塔布的解释也有助于对良知(ce)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解。
无须延伸这类术语的意义,我们就可以说有一种塔布良知,如果塔布受到了触犯的话,或许还可说有一种塔布罪恶感,塔布良知或许是我们所遇见到的良知现象的最初形式。
为什么会有“良知”
呢?如果以语言来证实的话,良知是与一个人“最有把握意识到的”
事物相关联着。
的确,在有些语言中,“良知”
和“意识”
(ess)这两个词很难区分开来。
[66]
良知是对排拒内在于我们某种愿望的内部知觉。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排拒不必依赖其他事物,它非常“自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